鼓浪嶼日光巖
東南網8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無論是第一次登臨它,還是最后一次告別它,在鼓浪嶼這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第一個給你造成強烈視覺沖擊的最美影像是建筑,最后一個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還是建筑。”廈門大學教授林丹婭在其所著《鼓浪嶼建筑》一書中這樣寫道。
雖只有1.87平方公里,新近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廈門鼓浪嶼,卻薈萃了上千座中西合璧、風格各異的中外建筑。1840年后的幾十年間,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吸收了各個時代藝術精粹的各式建筑如雨后春筍,遍布鼓浪嶼的山山水水,僅這一時期的建筑就有1000多座。
中式庭院、西式樓房,中式屋頂、西式房體,中式欄桿、西式陽廊……無論是從大觀上還是從細節上,無不凝聚著中西文化上的融合。不僅如此,光是西式風格,人們從中還可細分成古希臘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觸目所至,數不勝數。
“根據這種特性,鼓浪嶼建筑應為典型的折中主義建筑。鼓浪嶼大興土木之日,正是折中主義建筑藝術大行其道之時。”林丹婭感嘆,也許誰也未成料想,當年的巴黎高等藝術學府是傳播折中主義藝術和建筑的中心,而遠在東方的鼓浪嶼,恰當其時成了它開花結果的絕妙園地。
著名詩人舒婷就住在鼓浪嶼上,童年記憶中有這樣一座建筑,“銅門環凹凸剝蝕,擊一聲綿長再擊一聲悠遠,聲聲清亮如磬。紅磚鋪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樹,蘭花數盆,月季兩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長年累月,幾被歲月滴穿。中堂的長軸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灑掃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頭,似蒙著薄薄一層百年浮塵”。
舒婷筆下的古老建筑,正是位于中華路25號的大夫第和右側的四落大厝。其中,大夫第是一座燕尾式四合院,建于清嘉慶年間。這組具有閩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鼓浪嶼現有最早的民居,在眾多的西洋建筑樓群中,顯得十分突出。
1927年落成的番婆樓,其建造者為晉江籍華僑許經權。當年,許經權為生活所迫,離開雙親遠赴菲律賓。經商致富之后,他曾把母親接到菲律賓,一心想讓老人享清福。可母親過慣了閩南生活,且水土不服,沒幾個月就吵著要回老家。左右為難的許經權來到鼓浪嶼,購地建起別墅,又專門在前院搭起戲臺,時常請戲班子給母親唱戲。許家子孫爭相孝敬許母,把老太太打扮得珠光寶氣,儼然一副“南洋富婆”形象,被街坊鄰居稱為“番婆”,別墅自然成了“番婆樓”。
“鼓浪嶼建筑,濃縮了鼓浪嶼的近現代發展史,也是中國民居建筑由傳統形式向現代形式轉折時期的產物,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建筑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林丹婭說。
漫步鼓浪嶼,還會時不時有曼妙的琴聲在耳邊繚繞。據說,當年島上平均每三戶就擁有一架鋼琴,乃全國之最。正是有了鋼琴,鼓浪嶼才涵養出獨步世界的音樂藝術氣息,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音樂家。如今,島上擁有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與風琴博物館。
在林丹婭看來,獨特的地理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人文景觀,形成了鼓浪嶼多層次、多層面的美學況味。人類在此活動過的痕跡,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追求,都凝結成其自身的文化傳統與絕世風貌。她是存在的歷史,又是不死的傳說;她是旅者的世外桃源,又是居者的夢中家園。她的形態可以超越時空,成為可供人類分享的文明結晶。
本報記者 樹紅霞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