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著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為此,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綠色發展提升到了“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以改革的姿態回應了科學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義。實踐證明,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民聲的期盼。只有守住綠水青山,才能贏得富裕文明。
守住綠水青山,要樹立全新的發展觀和價值觀。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因此,生態問題本質是發展問題。毋庸諱言,曾經一段時間,一些地方把發展局限于單純的經濟發展,忽略了生態文明建設,這樣的發展觀可能帶來暫時的經濟繁榮,但相應地會帶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所造成的破壞往往是不可修復的,最終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認識高度、推進力度、實踐深度前所未有,不僅明確提出要深刻吸取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高速發展的教訓,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確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觀念,而且實行最嚴密的法治,五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有十幾部之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守住綠水青山,還要打牢正確的財富觀和民生觀。全面小康需要追求財富,提升經濟發展實力。但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即使經濟收入增加了,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也會大打折扣。某種意義上,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大的財富和最好的品牌;也可以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廣泛凝聚生態保護共識,聚合生態保護“洪荒之力”,將環境保護督察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抓手,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力的問責力度,堅定不移地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推動環境資源成為科學發展資源、可持續發展資源,讓生態優勢轉為經濟優勢,使生態資源成為產業轉型、財富增長的源泉,讓綠色發展釋放更多的“生態紅利”。
生態興則文明興。遍數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國,無一不發源于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態良好的地區。反過來講,生態危機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什么時候生態被犧牲掉了,生態危機出現了,文明危機也就不遠了。十八大以來,由于從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法治力度,更加盯緊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執行,有效推動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鋪開,形成了上下互動、統籌推進的良好局面,由此帶來的是綠色發展理念逐漸變成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成就面前仍需增強危機感,因為生態的破壞不是一日之事,生態的保護也非一日之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定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這就要求我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拿出切實可行的行動和舉措,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以綠色發展撬動增長、引領轉型,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互利共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創新出彩,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