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對人的影響遠大于物質生活,應通過心理培養與知識教育來提高貧困人口思維的現代性,激發他們對新政策實施、新經濟規律、新生產方式的接納度,進而激發他們自己追求與建設美好生活的能力與潛力。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貧困,雖然經過多年的扶貧努力,仍然有很多地區呈現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疊加的雙貧困樣態。當前,雖然“造血”比“輸血”的扶貧方式更有效的共識已經達成,但扶貧政策與 目標群體之間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聯結、發生良性的心理互動直接影響著政策推行與經濟幫扶的效果。
本地人的群體人格——基于認知能力、情緒穩度、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形成的現代性心理,是影響心理聯結成功與否的重要變量。因為一個群體會對其他群體產生自然而然的排斥,特別是長期封閉的傳統村落,其群體心理會對新注入的公共政策、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等產生強烈的反應。如果本地人的現代性心理較強,就會形成良性的反應,產生以歡迎、開放、接納、支持、配合為特征的同化或順應的心路歷程;如果本地人的現代性心理較弱甚至完全不具備,就會形成不良的反應,產生以冷漠、保守、拒絕、抵制、反對為特征的抵御或反抗的心路歷程。
與物質貧困并不一定導致精神貧困一樣,經濟發展也并不一定導致心理發展,而思想對人的影響遠大于物質生活,如果我們期望先通過盡快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再推動他們發生思想轉變,不如盡快通過心理培養與知識教育來提高貧困人口思維的現代性,激發他們對新政策實施、新經濟規律、新生產方式的接納度,進而激發他們自己追求與建設美好生活的能力與潛力。“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旨之一就是讓本地人的現代性快速覺醒,讓他們自己行動起來,因為只有內生性的發展才具備長期性的生命力。因此,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應以“人的現代性教育”為開山利斧,徹底掃除盤踞在人們心中的各種消極心理傾向,精準扶貧的造血工程才能在當地實現落地生根、長期見效。而政府在公共管理領域所應大力投入的,正是加強所有人的教育,特別是加強貧困人口的現代教育,使其普遍具有開放與開明、自信與自新、變化與變革的現代心理特征。
(摘自6月26日《學習時報》發表的賈海薇的題為《精準扶貧要重視人的現代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