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2200年的歷史文明呼喚鮮活傳承 地鐵里的福州元素充滿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積淀,引發不少學者關注。 暑期,福州市道德講堂的主講師孔海欽帶了幾個學生體驗福州地鐵文化,參觀了福州的烏塔和文廟,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找文明的活力。 孔海欽是孔子第75代世孫,他創辦了福州市文儒書院,致力于傳播國學經典。 “福州處在小盆地中,特殊的地理環境讓這里的人能從容應對臺風等自然災害。”孔海欽分析,安閑舒適的環境養育了福州人的氣質,孕育了福州的生態之美和人文之美。榕樹和茉莉花生長的環境體現了福州的美好生態,油紙傘、脫胎漆器、牛角梳等傳統工藝,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讓人體味到生活的美好品質,另一方面凝聚著人性之美。 很多人說起福州就提“三山兩塔”,說起福州的“寶”就是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角梳、軟木畫、油紙傘之類的。孔海欽認為,福州除了有形之寶外,福州最大的寶貴財富是人民的善良和好學的精神。而更重要的,福州有2200年的歷史、2200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來的東西,需要有鮮活的形式來傳承,不能只有形卻忘了神。 因此,地鐵里福州元素的出現,讓孔海欽感到欣喜。 福州構建地鐵文化線,地鐵列車的一號車廂都作為閩都文化主題車廂,站點則按照一線一景的理念打造。 在孔海欽看來,福州地鐵車輛體現榕樹、閩江等福州元素的融合,拉手上印有福建名人的簡介和語錄,還有福州特色的茉莉花、福州金魚、福州“新三寶”傳統特色工藝、閩江口濕地、榕樹等主題車廂,以及地鐵各車站在柱面鑲嵌各不相同的“福”字,都契合了“福滿閩都”的文化主題。 他還詳細解讀,福州地鐵屏山站展示了漢代福州冶城的遺址,屏山站建筑外形采用類似漢闕的“大屋頂”外觀,外墻紅仿制的萬歲瓦當來點綴裝飾,體現漢文化元素。“這些元素,通過地鐵這樣的現代交通工具的窗口,更容易讓老百姓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新生。”他說。 “在地鐵上送上潔白的茉莉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孔海欽說,你喜歡福州的茉莉花,也喜歡上送花的人,接受和贈送,就是一種福州文明的象征。 【編后語】新興載體人流量大、覆蓋面廣,福州地鐵成為構建文化線展示城市形象、傳承傳統文化的活載體。福州市委文明辦、福州地鐵公司聯合設計制作了“中國夢·福州美”、“人文福州”系列公益廣告,展示了福州城市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彰顯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地鐵線上流動的文化盛宴。福州2200年歷史的傳統文化風景,也在地鐵這樣的現代交通線上呈現出獨特的人文魅力。 (林長生、吳隆重、實習生林韋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