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始以來,南京市兒童醫院耳鼻咽喉科每天有二三十例患兒都是來干同一件事兒——掏耳朵。有些家長把去醫院掏耳朵當成一種“時尚”,孩子沒病沒痛也來掏一掏,真的有必要嗎?專家表示,有時真的沒必要,醫院掏耳朵也會有風險,希望家長謹慎對待。
耵聹其實可以自行掉落
耵聹,俗稱的耳垢、耳屎,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物。正常情況下,耵聹是可以用咀嚼、張口等運動自行排出,并且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此,不建議家長經常給孩子掏耳朵。
但有些孩子耵聹分泌物過多,在外耳道中結塊,堵住了外耳道影響聽力,導致OAE(耳聲發射)和聲導抗檢查不合格。這就需要取出耵聹,重做聽力篩查,提高準確率。或是因為某些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需要進行耳部檢查前,醫生便會建議給孩子掏耳朵,清除耵聹后再行檢查。
醫生掏耳朵也會有風險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在家給孩子掏耳朵太危險了,萬一把耳膜弄破聽不見了怎么辦,還是去醫院掏吧。”其實,醫院掏耳朵也不是“萬無一失”的。
南京市兒童醫院耳鼻咽喉科張建亞主治醫師介紹:“一方面,有些結塊的耵聹質地堅硬,取出時有可能會損傷耳膜、外耳道,引起出血,這種出血通常是斷斷續續的,部分患兒到第二天才開始出血。但家長不用太過緊張,外耳道出血無需用藥,幾天內即可自愈,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聽力。如果耵聹特別硬,我們也會建議家長回家先給孩子滴幾天麻油、開塞露,等耵聹軟化后再來院清理”,“另一方面,人的外耳道皮膚中分布著迷走神經,這一神經向下延伸至頸部、胸部、腹部,與心肺相連。因此,掏耳朵觸碰到迷走神經時會產生反射性迷走神經興奮,引起咳嗽、打噴嚏等,敏感者甚至會引起心跳驟停、呼吸困難,危及生命。這種現象是人類正常的生理反應,醫生也很難預測和避免。”
張建亞醫生建議:“孩子偶爾覺得耳朵瘙癢是很正常的,不需要經常到醫院掏耳朵。如果孩子覺得耳內悶氣、堵脹,并伴有疼痛,有可能就是發炎了,尤其是夏天,孩子喜歡游泳玩水,一旦耳朵進水就很容易發炎。此時,家長一定要帶孩子來院就醫,不要讓孩子擅自拿著棉簽、小木棒等伸進耳道。”
通訊員 張艾萱 吳葉青
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 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