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7月14日訊(通訊員 柯生杭 戴藝文)軋內村地處漳浦縣佛曇鎮南部,古稱代卿,俗稱大坑,村境面積3.5平方千米。該村轄有三個自然村,599戶,2366人,黨員66人。村內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有陳元光屯兵處、陳氏家廟、臺灣宜蘭陳氏祖廟、玄天上帝公廟、都督府、鴻江書院、100畝淡水湖-鑒湖、千年古樟古榕樹群等。近年來,為改變軟弱渙散面貌,村黨支部在組織建設、產業提升、民生工作等環節上帶領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功實現轉化提升。
建隊伍強堡壘,夯實黨建基礎
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村黨支部將每月20號定為黨員干部活動日,組織黨員干部通過讀報、看新聞,學習先進人物事跡,并由市派第一書記給廣大黨員上黨課,形成組織生活常態化的濃厚氛圍,有效激發黨組織的內在活力和動力,切實增強黨員干部的主體意識和宗旨意識,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此外,駐村工作組以“一對一”的形式對村干部的村級業務工作進行培訓指導,充實村干部的業務知識,提高工作實踐能力,幫助村級各項工作更好開展。
建設服務型黨組織。村黨支部以聯系幫扶群眾為抓手,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一方面,以“5+1”形式,每個黨員掛鉤5戶農戶和1戶困難戶,入戶走訪,深入到所幫扶對象家中,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實際困難和有關需求,幫助謀劃脫貧致富的途徑和辦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群眾事務黨員代辦”制度,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與村兩委干部一起輪值輪崗,利用“便民代辦點”平臺,讓黨員干部充分履職,為群眾解疑答惑、辦理各項業務。
建設互促型黨組織。深入開展與后許村結對共建活動,學習先進典型經驗和做法。軋內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代表選擇性參加后許村黨組織活動,學習借鑒總結工作中的新經驗,研究解決黨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推行兩村黨員共同學習培訓等一系列互動性較強的組織生活形式,推動兩村黨建互促融合。
興產業促發展,助民增收致富
為推動產業發展,帶動百姓致富,村黨支部積極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改變傳統發展模式,振興農村經濟。
發展特色產業。以水產養殖為重點,委托省水產研究所編制完成“福建(漳浦)海洋經濟生物種業創新與產業示范園”規劃,搭建新型平臺,引進高新技術,研究培育優良苗種,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目前,該園區內共有育苗場和養殖場300多家,新增26家,涵蓋了魚、蝦、貝等主要海洋經濟生物品種,年產值達數億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產業。
整合開發資源。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整合開發,以鑒湖為中心,通過對古樟園、石猴講堂、玄天上帝廟、陳元光屯兵營等自然景點挖掘包裝,打造人文生態景觀與規劃路線連點成線的景觀游布局,推動以旅游業為主的農村服務業發展,全力打造具有閩南傳統文化特色鄉村旅游村,實現產業轉型和生態建設“雙贏”。
加強技能培訓。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注重示范引導,幫助農民切實搞好信息、技術、銷售服務,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講座,邀請專家進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同時普及一些政策知識,提高農民種養技能,拓寬農民發展思路,為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創造條件。
辦實事謀民利,凝聚廣大民心
完善基礎設施。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村黨支部通過在端午節舉辦“鑒湖龍舟大賽”等方式,發動村民投工投勞,共建美麗新農村。兩年來,軋內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建成了2座農民休閑公園,新建標準公廁6座、涼亭1座;完成5.8公里排水溝建設,路面硬化4.3公里,鋪砌路沿石2100米,安裝巷道路燈170盞,整治裸房45套,村民生活環境和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美化村莊環境。針對村容村貌臟、亂、差,軋內村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不斷提升農村環境質量。一方面,成立一支綜合執法隊伍,加強違章建筑、亂搭蓋、占道經營、亂放廣告牌等規范整治,確保道路整潔美觀。共拆除廢舊棄房屋、豬圈、牛棚、旱廁等302間4100多平方米;清理了巷道雜物亂石及陳年垃圾965車;新建垃圾中轉站2處和1個污水處理池;因地制宜種植各類樹木6560棵。另一方面,將保潔機制市場化運作,實施衛生保潔外包。由村委會組建專門環境衛生監管隊伍,督查每日的衛生保潔,減輕村委會的壓力,確保日日保潔到位,實現村莊干凈、整潔、美化。
展現和諧風貌。構建“1+2+3”工作模式,即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調委會和便民服務代辦點為平臺,以村級調解員、綜治協管員和黨員代表為主要力量,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認真解決村民反映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維護穩定,保一方平安的屏障作用。同時,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精神生活,通過入戶走訪、分發宣傳單、播放村廣播等形式,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新風新貌。
(漳浦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孫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