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仔,你的瓶子放在我這個垃圾桶就可以了,千萬不要亂丟。”7月5日上午,在黃圃鎮南坑市場的今榮臘味門市部門前,店員謝小姐看到一個小伙子喝完礦泉水正要丟棄時,馬上叫住他并讓他把瓶子放進寫有“黃圃環衛”的垃圾桶里。這個垃圾桶是黃圃鎮三社社區和南坑市場給商戶配發的。(7月10日《中山日報》)
人有生活就會產生垃圾。怎樣扔掉垃圾,卻反映了國民素質和社會治理水平。定點分類投放垃圾,應該說是有法律依據的。問題在于,要讓市民合理丟垃圾,單憑置放分類垃圾箱難如人意,拿出小事大辦的氣勢,綜合施治十分必要。
目前城市垃圾收運多采用混合方式,因含有易腐廚馀,粘、臟、臭,不便分揀,增大了垃圾處理成本,影響到人居環境質量。實現垃圾分類投放這就需要調動宣傳、教育、制度獎懲和硬件投入等多種手段來營造氛圍。
對扔垃圾這樣的舉手之勞讓人時刻想到對與錯,恐怕要像治理“隨地吐痰”一樣下功夫方可見效。一部分行人扔垃圾時憑習慣行事,根本沒注意箱子標簽,而是隨手丟棄。南坑市場因為攤位多、顧客多,市場出現亂丟垃圾不足為怪。市民分不清哪個桶是回收的,哪個是不回收的,索性一投了之,這種現象很常見。
雖然分類垃圾箱投入使用,但一些市民不按要求投放,往往哪個垃圾箱比較空就把垃圾丟哪里。解決“分不清”“不愿分”的問題,要從理念教育抓起,讓市民理解為什么要分類、怎樣分類,提升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知水平,從而引導市民踐行分類投放。這不妨納入普通教育,從幼兒園抓起,教會小朋友養成分類丟垃圾的習慣,深具帶動作用。爺爺聽孫子的,爸爸聽爺爺的。教會一個小朋友,能管住三代人。還可以組織志愿者到小區內,給居民上“垃圾課”,涵養市民進行垃圾分類的自覺性。
有必要實行垃圾分類投放激勵機制。推廣、實現垃圾分類,最重要的是提高市民的綠色意識。在居民區,實施垃圾干濕分類,將餐廚垃圾與其他生活垃圾分離后分別投放,需要有關部門出臺激勵措施加以推動。比如,社區管理部門要對生活垃圾投放情況進行常態化的檢查抽查,開展“綠色門戶”評比掛牌活動,對能做到把干濕垃圾分開投放的家庭給予獎勵。而對分不好垃圾、投放不規范的居民,采取適當方式進行誡勉,如張榜公布,點名曝光,直至罰款,以示懲戒。
推行垃圾分類,還要完善垃圾處理終端,不要將好不容易收集來的分類垃圾又混合處理,在拿龍捉虎之后,最終仍然是做無用功。除了垃圾分類設施投放到位之外,還應該加強終端處理設施配置,讓市民看到垃圾分類處理的成效,真正嘗到垃圾分類處理的甜頭。
為解決垃圾問題,黃圃鎮成立整治工作組,并非小題大做。事實證明,從小細節入手,讓小小“垃圾桶”作引領,是建設“大文明”的有效抓手。從長遠來看,要把垃圾的事情辦好,從分投做起只是邁出較容易抬腳的第一步,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才是解決垃圾難題的根本出路。把垃圾處理得無垃圾,才算高人一籌。(泉州市委文明辦 張全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7-12鯉城區舉行“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座談會
- 2017-07-12豐澤區以“12345”抓好創文明城工作
- 2017-07-12連江縣舉行“小手拉大手 文明路上一起走”大型文藝演出活動
- 2017-07-12廈門湖里區推行“一線工作法” 為文明城區“加分”
- 2017-07-12“小手拉大手”播撒文明種子 舉辦環保夏令營
- 2017-07-12翔安召開全區“文明創建再提升”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