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某公司推出的社交游戲的伴生問題初見端倪。從數據看,累計注冊用戶超2億,日活躍用戶超8000余萬,“00后”用戶占比超過20%;以影響論,相當多中小學生玩家沉溺其中,甚至出現了“狂打40小時誘發腦梗”“買裝備盜刷10余萬元”等極端案例。(《南方日報》)
近期,該社交游戲負面輿情纏身。《人民日報》連發兩篇評論,指責該游戲“禍害”人生,并呼吁加強游戲監管已經刻不容緩。作為一款電子游戲,該游戲有著引人入勝的畫面、音響效果和生動的故事情節,讓人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到驚險、緊張與刺激體驗。而且,玩家能夠從中感受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我價值和成就感,從而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因此,對于自制力不佳的未成年人,很容易陷入游戲的“泥潭”無法自拔。
為防止電子游戲機給未成年人帶來的危害,管理部門要鼓勵游戲公司開發啟蒙益智的優質游戲,限制那些披著歷史文化的外衣一味“打打殺殺”的劣質游戲。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就制止學生沉湎電子于游戲問題訂出規章制度,也可以納入學生操行評定當中。對于違章學生,教師要給予嚴肅的批評和適當的處罰。家長要給孩子們講清利害關系,并限制他們的游戲時間,說服他們少玩或不玩。
對于游戲沉迷的問題,不僅應當采取“堵”的方式,而且應當反思一些問題。比如,未成年人在成長中有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是不是存在用電子游戲代替親子陪伴的現象,有關娛樂的正當訴求能否得到滿足,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家長和老師就要采取疏導的方式,全方位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給他們足夠的陪伴,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肯定和滿足,避免他們向游戲尋求現實生活中缺失的情感訴求。而在社會層面,有關部門也應當充實節假日文化活動內容,用其他活動代替電子游戲,以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總之,針對未成年人沉迷電子游戲的問題,不能簡單地“一禁了之”,而應當堵疏結合,并從內因的角度加強引導,才是治本之道。(涵江區委文明辦 青禾)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7-11合力共建凸顯成效 文明之花開遍融城
- 2017-07-11福州地鐵1號線男子將座椅變躺椅 網友:文明乘車
- 2017-07-11文明辦主任三人談:推動移風易俗 建設美麗鄉村
- 2017-07-10閩侯縣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電子申報材料業務培訓會
- 2017-07-10閩侯縣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電子申報材料業務培訓會
- 2017-07-10臺江區教育系統聯合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全面開展創建迎評督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