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七一”建黨節,以怎樣的方式去慶祝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生日呢?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銘記苦難或許是打開“七一”建黨節的正確方式。
銘記苦難,要以歷史為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一部中國近代史是苦難的歷史,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是信仰的歷史,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是奮斗的歷史,一部改革開放歷史是創新的歷史。96年的風雨征程,共產黨人創造的奇跡、積累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今天,作為年輕的共產黨員,成為一個擁有96年歷史的光榮的黨的一員,既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向后看,對黨的歷史能透視多深,對未來的展望就會有多遠。黨的歷史中有信仰、有意志,有目標、有方向,有宗旨、有傳統,有成就、有警示,有勇氣、有定力。黨史寫的是歷史,敘的是奮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規律,啟示的是當下,燭照的是未來,它蘊藏著資政育人的豐厚滋養,能夠給我們提供無窮的智慧、豐富的營養和前行的強大力量。
銘記苦難,要以偉人為鑒。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當60年代初面對自然災害,影片再現了周恩來總理親赴河北邯鄲革命老區,用四個晝夜深入農戶、深入群眾走訪調查的故事。影片中的場景讓人哽咽不已,淚流滿面,心靈也受到極大震撼。周總理與農民一起喝樹葉呼呼,吃代食窩窩頭;狂風暴雨夜,和社員一起冒雨保護被暴雨沖刷的地瓜秧苗;在地里喝群眾盛的水時,想到伯延村群眾吃水困難,他僅喝了一小口。苦難面前,周總理和群眾一起抗,產生了何等感人的力量。今天,我們的日子好過了,但影片猶如當頭一棒。重溫老一輩子革命人的優秀品質,看到從苦難中迸出的力量與智慧,對于當下我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依舊有著巨大的精神推動力。
銘記苦難,要以榜樣為鑒。“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榜樣是我們知行合一的最為樣板。貧窮的山鄉,李保國一心為民,被稱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繁華的都市,鄒碧華甘當“燃燈者”,被譽為“活在身邊的理想”;改革的大道上,廖俊波愿做“樵夫”,為萬家燈火負重前行……以身邊的先進典型為榜樣,就能用行動不斷匯聚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安溪縣委文明辦 李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28豐澤區以道德建設鑄文明底色
- 2017-06-28豐澤區以道德建設鑄文明底色
- 2017-06-28涵江區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省級文明城區推進會
- 2017-06-28涵江區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暨省級文明城區推進會
- 2017-06-28浦城:整治“牛皮癬” 共創文明城
- 2017-06-28浦城:整治“牛皮癬” 共創文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