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被稱為“移動的血庫”,他們或是深諳醫學知識的醫護人員,或是個體經營者,抑或是企事業單位的普通職工,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工作環境、人生定位,卻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因一個共同的公益大愛在這里交匯。在他們眼中,獻血已不僅僅是一種義務,更應該是一種生命價值的快樂分享,是救人于危難的責任。(中國文明網)
在我們的身邊并不乏默默無聞的“獻血老司機”,他們或是工人、農民,或是醫生、學者,他們也許相貌普通,心靈卻是很美。
“對社會這個大家庭來說,只有每個人都懷著友愛之心、伸出幫助之手,才能和諧。”當代雷鋒郭明義如是說。作為一名“獻血老司機”,郭明義不僅多年來堅持獻血,更是積極鼓動身邊的工友加入無償獻血的隊伍。眾人拾柴火焰高,當下中國志愿無償獻血的人群比例還較低,需要更多郭明義式的獻血達人起模范帶頭作用。
毋庸置疑,絕大多數無償獻血者的初衷既不為名,也不求利,但卻志在挽救他人生命。獻血“鐵漢” 方錫康,23年獻血10萬毫升;“獻血狂人”劉嗣東將血液病救助志愿服務當成另一種事業,已經延續了220個鮮活的生命。生活中,他們或許只是并不起眼的“路人甲”,但在無償獻血車中,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完善“好人機制”,讓獻血者更有“獲得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社會不能總讓好人吃虧,惡人得利。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完善無償獻血者的個人信息檔案,并按照獻血多少劃分等級,等級越高,優先享有的社會權益也越多;另一方面,要努力營造獻血光榮的社會氛圍,為身邊的無償獻血者加油、點贊。從而,鼓勵帶動更多人志愿投身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
從“獻血老司機”身上汲取榜樣力量。2016年我國獻血率才勉強達到10.5‰。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口獻血率達到10‰-30‰才能基本滿足本國臨床用血需求。可見,無償獻血亟待“長江后浪推前浪”,需要更多國民參與其中。向“獻血老司機”致敬,要善于學習他們無私奉獻的志愿精神,不求回報,但求民安;要善于學習他們持之以恒的“駱駝精神”,把無償獻血看作是一場不間斷的修行。
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想要讓無償獻血變成國民信仰,要講好“獻血老司機”的故事,鼓勵廣大民眾在行動中向“獻血老司機”看齊,靠近,汲取力量。(浦城縣委文明辦 吳利武)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19臺江區舉辦“有福之州·文明同行”宣傳思想文化暨精神文明建設培訓班
- 2017-06-19臺江區召開2017年文明委全體成員(擴大)會議
- 2017-06-19用制度力量守護“綠水青山”——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綠色發展”綜述
- 2017-06-16閩清縣開展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工作專項督查
- 2017-06-16閩清縣開展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工作專項督查
- 2017-06-16龍海市開啟旅游文化周 倡導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