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是個高二住校女生,在我們建立了較好的咨詢關系后,她向我訴說了困擾她的煩心事:她喜歡上了她的語文老師。
她告訴我,她們的語文老師不僅知識淵博,有種詩人般的氣質,深沉成熟又幽默智慧,還特別細心,善解人意。由于她的文筆很好,作文常常被老師選為范文,因此她特別崇拜、信任、感激這位老師。有一次,老師從周記中發(fā)現(xiàn)小艾父母離異的情況后,找她談話,安慰、鼓勵她。還說她很有悟性,潛力很大,鼓勵她好好學。當時她受寵若驚,內心充滿暖意。后來,語文老師領著7歲的女兒到教室收作業(yè)。她從小女孩口中了解到,老師早已離婚。那時,她一下子理解了老師,讀懂了那種深沉,有一種想幫助老師的沖動。后來她在周記中寫到了這件事情,老師在批語中說他了解破碎家庭孩子的心理,理解她的難處,以后會像對待自己女兒一樣對她。那一刻,她有一種找到知音和被關愛的感覺。再上課時,見到語文老師就和以前的感覺不一樣了。后來不知不覺中就有了想和語文老師在一起的想法。她想通過周記把這個想法告訴老師,可又不知該不該說。一方面擔心老師不接受,另一方面擔心被人發(fā)現(xiàn)。
從此以后,小艾上語文課就再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聽講。看到語文老師,她的心里就會很亂,總胡思亂想……盼望著語文課,又很怕上語文課,本來很優(yōu)秀的語文成績也下降了。她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總想著和老師在一起?覺得自己很不可思議,簡直齷齪透了。可是一想到語文老師,就感覺很溫暖,很幸福,很安全,忘了整個世界……
了解了小艾的情況后,我們一起做了一個游戲。我在4個杯子上分別貼上"父親""母親""朋友""自己"的字條,代表不同的人,然后讓小艾根據(jù)生活中的感覺擺放他們的位置。小艾先把"自己"放在跟前,然后把"父親"放到右上角,把"母親"放到左上角,像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點,彼此離得很遠。最后掂量著"朋友"想了想,放到離"自己"稍近一些的右邊。之后,我讓小艾解釋一下為什么如此擺放。她說父母離婚后,她跟父親在一起。父親再婚后,生了弟弟,她就跟奶奶住。后來奶奶病了,就跟著媽媽住。媽媽也再次結婚,有了妹妹,于是小艾開始住校。雖然住在同一個城市,但小艾很少回家,因為她覺得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朋友"雖然有,但只是在生活上相互幫助,小艾的心里沒有親密的感覺。所以她把"朋友"擺放到稍近些的右邊。
其實,這看似無意的擺放卻反映了在生活中與不同人物的心理距離。
我把另一個杯子貼上"語文老師"的字條,放到小艾的手里。她把"語文老師"挨著"自己"放到了一起。
"只有語文老師和你親近得靠在一起?"我輕輕地問。小艾點點頭,沒有說話,眼淚落了下來。過了一會,小艾望著那兩個挨在一起的杯子,說:"只有他理解我、憐惜我,可以讓我依靠。"
"那種依靠的感覺很安全、很溫暖?"我動情地說。"是的!"小艾點點頭。
"那種感覺更像路邊的小草找到了爸爸媽媽,找到家,不再孤助無力。這是一種依戀,而不是愛。""可是我想幫他,想讓他幸福。"小艾抬眼看著我。
"你想怎樣幫他?怎樣讓他幸福?和他在一起,就能幫他嗎?就能使他幸福嗎?現(xiàn)在你讀高二,能和老師在一起嗎?如果你真地那樣做了,會給老師帶來些什么呢?"
我問一句,小艾的頭就搖一次。
"我理解你的感受。現(xiàn)在爸爸是別人的爸爸,媽媽也是別人的媽媽。獨自一個人面對艱難的生活,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內心充滿孤獨……"說到這兒,小艾的眼淚又流了出來,只是一直沒有出聲。
"小艾,難過就哭出來吧!這不是你的錯!"
小艾把頭深深地埋在臂彎里,哭著。過了許久,哭聲小了,她抬頭說:"老師,我好多了。"
"那是很純真、很真摯的情感。不齷齪,也不是你的錯。"我仍記得談話中小艾說自己齷齪,這是她的一個心結--無法接受自己。
"真的嗎?""是的。你是個堅強的女孩。自己面對困難,忍耐著痛苦。但'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自己扛'。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但很少有人走進我們內心里。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他們不值得信任,而是我們把心靈的門窗都關死了。就好像自己把自己反鎖在屋子里,卻埋怨外面的人為什么不放我出去。"
"自我封閉!"小艾說。這是一個敏感、內省深刻、悟性很高的女孩,跟她交談只需點到為止。
我接著說:"因為心里邊沒有一個人,所以當有人進來時,就會覺得他是整個世界的全部。就希望把自己所有美好的東西全部都給他,也不管是否適合他,他是否能承受。"
"把他放到心里邊沒有錯。但我們需要分清楚,什么是可以給的、什么是適合給的、什么是他能承受的。"
小艾輕輕地點點頭,陷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