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顯著的女性文學創作現象莫過于結社蔚然成風。這些女性詩社多數有自己的名稱、詩作主張、日常規范的社事活動;詩社成員在業師或詩社領袖的獎掖支持下進行文學創作,由其評點作品、裁定名次;成員之間亦經常唱和往來,切磋詩藝。通過結社,女性的創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知名度也隨著社事活動得到提高,并且漸次構建了由家庭到社會的交游網絡。
清初女性社團以蕉園詩社文名最著。詩社由顧之瓊發起,蕉園七子與蕉園五子分別為詩社前后兩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成員多與顧之瓊有或遠或近的親戚關系,如女兒、侄女、兒媳、妯娌。她們暇日相聚,觴詠賦詩,以詩文自娛。蕉園詩社也成為歷史上首個有正式名號和詩社啟事(《蕉園詩社啟》),且能較為規律地組織成員唱和的女性詩社。它的正式建立體現著女性對于文學的自覺追求,為之后的詩社結盟樹立了典范,但也表現出家族性的局限。
雍正乾隆之后,女性結社表現出社會化的傾向,即詩社構成由家族內部成員逐漸發展至跨地域、跨家族。這展現了女性由隨宦、出行、拜師等行為逐漸構建起了較為廣泛的社交網絡。這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詩社包括清溪吟社、隨園女弟子與秋紅吟社。其中隨園女弟子是清代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女性詩社。一則該詩社本身時間綿延較長,從乾隆至道光;二則與袁枚在清代詩壇的影響力也有很大的關系,乾嘉之際稍露頭角的女詩人,莫不與袁枚相關。隨園女弟子就是一個與袁枚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女性詩社,她們的社交網絡比起清溪吟社要廣泛得多。同時,比起清溪吟社偕隱式的氣質,多數隨園女弟子更加張揚與主動,她們積極構建自己的交游圈,在丈夫或父兄的引薦之下,結識文壇名流,試圖通過大作家或詩社矚目的活動擴大自己的公眾影響,具有求名的自覺意識。隨園女弟子的活動不僅展示了女性對于詩學的潛心追求,而且客觀上構建了交游廣泛、極具社會性的女性詩社。秋紅吟社則更展現了女性詩社的向前發展,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女性結社已脫離親屬關系、鄰里關系、男性的引薦等范圍,呈現出超越地域與民族的面貌。處于北方的滿族詩人顧太清與來自杭州的漢族詩人沈善寶,是秋紅吟社的領袖人物。其詩社成員隨著友朋聚散漸有變化,但總體上呈現出滿漢交融、南北互通的特征。
對于清代女性結社,支持與批判的態度同在,保守觀點認為閨秀能詩為一大美事,若從師結社、拋頭露面、與男性交往就頗有爭議了。章學誠即是反對者的代表,他批判隨園女弟子無男女之嫌,不安義分,標榜功名;指責袁枚為無恥妄人,蠱惑女子,有品艷傾向。可見,對于浸淫在禮教中的傳統士人而言,結社妨礙了“婦學”修行,造成了風俗不堪的某種隱憂。當然,無論如何,女性結社在清代已蔚然盛行,并呈現出家族性詩社與社會性詩社并存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首先,清代女性的創作環境相對寬松,如德才并重的社會觀念、男性文人對女性創作的提攜與支持、家族對女性文學創作的贊賞與包容等,為女性結社提供了基本條件。在清代,“才”正式成為評價女性的另一種標準,才媛也成為史家收錄的一種類型,所以一些家族也肯在培養女性才學、傳播女性才名上不遺余力。一些文化家族或提供私塾教育,或評點修改女性作品,或幫助女性作品結集出版,或為女性引薦文壇大儒,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具有吟唱創作的才學和相對的行動自由,為結社奠定了基礎。
其次,女性的求名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結社之風。她們或通過結社交游,提升自己的文名;或通過作品結集出版,熱切期望身后留名。對于才名的渴望使她們愿意采取結社的方式擴大自己的交游網絡,如多數隨園女弟子即具備自覺主動地構建自己社交網絡的意識。以隨園女弟子駱綺蘭為例,她已為袁枚弟子,又拜師王昶、王文治,同時還積極結識趙翼。其《聽秋軒贈言》輯錄有106位文人名士贈予她的詩篇。這些題贈側面證明了駱綺蘭廣闊的社會交游網,及其主動強烈的求名意識。女性以才名自重與以文名留世的思想使她們不再沉溺在狹小的閨房自怨自艾,而是積極尋求可能的力量,拓展交游網絡、結識文壇名流,而結社無疑是重要捷徑之一。
再次,出版的便利可保障女性結社詩集的順利刊行。清代出版業相對繁榮,一些閨秀詩集刻本如《本朝名媛詩鈔》《眾香詞》等給書商帶來了不菲的經濟利益。所以書商為結社女詩人刊刻詩集,才有了可能性和積極性。不管社團成員是否愿意,主動還是被動,女詩人的作品借助刊刻的紙質媒介確實得到更進一步的傳播,擴大了影響的輻射范圍,而其作為詩社成員的地位也更加確定。她們的才名借助社團、男性文人、紙質出版物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和更有力的傳播,如《隨園女弟子詩選》《吳中女士詩鈔》即為女性結社的重要成果。
清代女性結社反映了清代女性文學的繁榮,女性結社的跨家族、跨地域特征顯示了社團發展的社會化,也顯示了女性在繁榮自身文學、擴展自我空間、追求德才并重方面所做的努力。但遺憾的是,鑒于社會歷史原因,女性結社的創作實績不甚理想,并不能代表女性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未能在當時文壇掀起大的影響,更不能改變當時女性創作的總體數量與專業水準。
(作者:韓榮榮,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人文學院,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項目“清代女性結社現象考論”〔SQ1611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