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詩三百首》 楊鐮 蔡琨 主編 廣陵書社
僧詩,即中國歷代佛教僧人寫作的詩篇。
兩千多年前,佛教萌生于古印度。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前后,佛教文明北行,越過荒原峻嶺,傳播于西域,構成西域三十六國的文化地基。東西漢之際,歷經“絲綢之路”,佛教文明沿河西走廊傳入華夏各區域:中原、東北、西北、東南沿海……佛教文明融入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意義深遠。
中國詩學源遠流長,作為中國詩學不能忽略的內容,從晉直至清,僧詩流傳有序、傳誦不息。
為深入解讀中國歷代僧詩,編輯出版《中國歷代僧詩總集》的同時,出版者特約請編者編選成《僧詩三百首》,作為歷代僧詩豐富內容的精華本,《僧詩三百首》共編入晉唐五代至明清的一百九十六位釋子所作三百余首詩。
中國古典詩學,第一部以朝代斷限的詩總集,是清康熙年間問世的《全唐詩》。與《全唐詩》齊名的,則是編刊于乾隆年間的《唐詩三百首》。自成書以來,《唐詩三百首》被視為仰望《全唐詩》的窗口,進入唐代詩學的起點。《僧詩三百首》則是解讀整部《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感受、弘揚、提升中國歷代僧詩學術水準的起點。
借助《僧詩三百首》,可以加深對中國詩學特別是歷代僧詩菁華的感悟與認知。
早期出現在詩壇的詩僧,如支遁、慧遠、鳩摩羅什等,都是晉朝——公元四世紀前后在世的釋子。其中鳩摩羅什是世居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龜茲(今新疆庫車)的土著人士,母語是吐火羅語。鳩摩羅什的詩篇《十喻詩》是絲綢之路貫通華夏文明的里程碑。
隋唐五代,詩壇空前興盛,釋子王梵志、玄奘是名僧。作為詩僧,由于所作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散佚不傳,王梵志并不知名,而敦煌藏經洞秘藏有王梵志的詩卷,二十世紀伴隨敦煌寶藏重見天日,王梵志詩篇始為世人所知。詩學興盛的唐代,皎然、寒山、拾得、貫休、齊己,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齊聚詩壇。以上名僧佳作,都選入《僧詩三百首》,為僧詩的發展過程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影響,留下相應的記錄。
宋元明清,詩僧名家輩出。改朝換代之際戰亂頻仍,僧詩則成為詩僧所處時代的實錄。借助《僧詩三百首》可以感受到:即便在文化發達、文明鼎盛的太平盛世,釋子往往寄身在山林秘境,他們的詩篇,使我們能感受到歷史發展過程的影響,并為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生存環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僧詩三百首》的選編,源于《中國歷代僧詩總集》。編者因多年搜編歷代僧詩的緣故,對于這一中國古典詩歌的特殊部分已十分熟諳,從中爬梳剔抉,甄選菁華,實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二書各有特點,相輔相成,并行不悖。作為精簡、普及之本,《僧詩三百首》理應更受讀者歡迎,也必將有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
(作者:楊鐮 生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為《僧詩三百首》序言,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16龍巖市委文明辦和新羅區文明委聯合舉辦“家和萬事興”好家風好家訓巡回宣講活動
- 2017-06-16洛江區召開全國文明城市總評迎檢動員會
- 2017-06-16善待城市修補匠也是一種文明
- 2017-06-16為共享經濟筑好文明籬笆
- 2017-06-16直播禮讓斑馬線傳文明新風
- 2017-06-16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