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端午節,我們最熟悉的大概是屈原、龍舟與粽子。但這種熟悉不僅指今天,唐朝時,就已經是這樣了。比如當時有首《端午》詩: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詩的作者文秀,是從江南去寓居京城長安的詩僧。生卒年雖已不詳,但從他的作品、和別人的交游來看,大概在唐昭宗年間、公元885年前后在世活動。從這首詩來看,一千一百多年前,大家就已經在問了: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詩里的回答是:大概可能,據老輩人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問答,和今天沒什么區別。
比這位早些年,我們更熟悉的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講龍舟競渡的詩:
競渡相傳為汨羅,
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放逐來憔悴,
能校靈均死幾多。
“競渡相傳為汨羅”,和“萬古傳聞為屈原”基本上是一個意思。唐朝人的古人,也是我們的古人。他們當年揣測古人、琢磨端午節,就像我們今天揣測我們的古人、琢磨端午一樣。
關于端午和屈原、粽子的“萬古傳聞”,比較知名的則是: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蛟龍搶三閭大夫祭品這個傳說,記錄在《續齊諧記》里。這本集子的作者吳均,比白居易和文秀還要早幾百年,是南北朝時人,生卒年在公元469—520年,就是生于劉宋年間,逝于蕭梁年間。也就是說包粽以防蛟龍搶食這個說法,至少從南北朝時就開始流傳了。
吳均本人其實是個精于史學的學者。《續齊諧記》雖是個記載傳說神話逸聞的集子,如今也只殘存數條記載,卻頗有民俗源流辨析的價值。比如其中還有一條“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就和重陽習俗緣起的傳說有關。
上個世紀40年代,聞一多曾作《端午考》,其中就曾引用《續齊諧記》里面所記載的傳說。按聞一多的考辨推測,“端午的起源與龍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簡言之,一個龍的節日”。
琢磨端午的風俗緣起,真是件讓我們一兩千年都樂此不疲的事。具體的習俗在時間的流淌中有變化更新,節日卻在這個過程中傳承了下來,裝進了新時代的精神。聞一多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正是如此解釋“端午”的意義。
端午的習俗,除了龍舟和粽子,以前還有掛菖蒲、艾葉。端午節時間在五月初五。古人把這個時間視作“惡月”“惡日”,五毒盡出,因此需要驅毒辟邪。菖蒲、艾草能驅蛇蟲鼠蟻,漸漸也就有了象征的意義。宋朝時還有掛鐘馗天師像的風俗,大致是受了道教流行的影響,有捉鬼收五毒辟邪的祈愿在內。
網上有一首訛傳為蘇軾所作的“詞”,倒是很好地“歸納”了端午的一系列習俗:“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從文字看,多半是時人托名戲作。不過蘇軾倒確實有一首講端午習俗的詞——《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系彩線,掛靈符,浴蘭湯……這首詞據信是蘇軾寫給侍妾朝云的,順手記下了宋代端午的幾樁習俗。
這里要說說沐浴蘭湯這回事。端午節古時候又有個稱法叫“沐蘭節”。漢代的《大戴禮記》中已有端午時“蓄蘭為沐浴”的說法。甚至在屈原的《九歌·云中君》里都有“浴蘭湯兮沐芳”的表述。所謂蘭湯,不一定是蘭草泡煮的水。以合適的藥草浸泡用于沐浴,這種端午來臨、天熱起來時的健康生活方式,看來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久遠。
宋時,在宮廷里,逢端午,還要貼一些詩句在禁中門帳上,或許意在增加喜慶氣氛。南宋紹興十三年,暮年的李清照在臨安(杭州),還曾替人代筆作《端午帖子》,皇帝閣、皇后閣、夫人閣各一首。比如《夫人閣端午帖子》是“三官催解粽,妝罷未天明。便面天題字,歌頭御賜名”,大致是取吉利話來表達祝愿。(吳畫成)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16龍巖市委文明辦和新羅區文明委聯合舉辦“家和萬事興”好家風好家訓巡回宣講活動
- 2017-06-16洛江區召開全國文明城市總評迎檢動員會
- 2017-06-16善待城市修補匠也是一種文明
- 2017-06-16為共享經濟筑好文明籬笆
- 2017-06-16直播禮讓斑馬線傳文明新風
- 2017-06-16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