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時敏《端午圖》,描繪了端午時用于祛邪的菖蒲、艾草等植物
夏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午、端陽、重午,是中國,乃至于整個漢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所謂“端”,即初始,開端,元人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那么,端午節究竟緣何而起?為何處于端五之日?食粽賽舟等習俗又具有什么別樣的意蘊?下面就請聽我們為您講述端午的故事。
端午之起源
1屈原傳說
(《荊楚歲時記》明萬歷寶顏堂刻本)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多種傳說,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流傳最廣。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謂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差不多與《荊楚歲時記》同時的《續齊諧記》則說得更清楚:“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這是什么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后,人們對于這位愛國大詩人的死感到十分哀傷,于是乎駕著舟楫想要找回他的遺體,于是就有了五月初五日賽船的風俗。還有一些人則向汨羅江里投入米食,后來則發展為了食粽子的習俗。
(宋·李公麟《九歌圖》中的屈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2龍之崇拜
不過后世學者大多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屈原的說法是后世的附會之詞,是在屈原之后數百年的南北朝時期的文獻中才有記載,而實際上許多端午的習俗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
據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的習俗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端倪。它是源于古代以龍為圖騰的吳越族舉行龍崇拜的節日。
眾所周知,吃粽子和賽船是端午節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大活動,有意思的是,這兩大活動都和龍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是因為飯團投入水中會被蛟龍偷吃,所以才會在外面裹上艾葉,這才有了現在的粽子;而端午賽船所用的船只往往會做成龍的樣式,又稱為龍舟。
而且根據西漢劉向《說苑》中的記載,吳越之地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表明吳越先民很早就把龍作為圖騰;《荊楚歲時記》也記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也與“像龍子”的文身習俗遺跡相符。
3祛邪鎮惡
還有學者認為,端午節是始于“鎮惡月惡日”之俗。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把五月視為“惡月”,五日更是惡月中的“惡日”。
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親曾經要把他拋棄,認為五月生的孩子,長大“將不利其父母”。漢代古籍《風俗通義》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又載:“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遷。”
(清·任預《端午圖》)
為什么會有這種說法呢?從氣候上看,五月進入夏季,各種疾病及蛇、蚊、蠅等有毒有害的各種蟲類開始為害。因此,必須要在最惡之月最惡之日的五月五日鎮惡,以祛邪、解毒、免災。
4民族心理
此外,中華民族的心理也是一個原因。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民俗心理重視同一與和諧,在節日日期的確定上,喜歡選擇月日同數、月內取中、年內對稱的日子為節慶日。
(清·丁觀鵬《乞巧圖》,七月七乞巧女兒節也是月日同數的節日)
其中月日同數的節日有:正月正(春節)、二月二(春龍節)、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曬霉節)、七月七(女兒節)、九月九(重陽節),共七個,端午就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這些月日同數、 月內取中、年內對稱的節日在形成之初并非都是如此,而是在后來的演變中逐漸形成的,它透漏出人們刻意追求同一、取中、對稱的和諧心理,是一種對美好境界的追求。民俗中的各個節日就分置在這些以一年為一個循環周期的各個不同的節點上,周而復始。
在中國古代,節日的特點就是復合的、綜合的。而端午節就是一個古今各地風俗復合的產物,這也體現在端午節形形色色的習俗之中。
端午之習俗
其節日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禳毒逐疫
從漢代以來,人們就有端午禳毒逐疫之俗。
歷代多是在臂腕上系五彩絲,稱為“長命縷”,驅鬼避瘟,以保長命百歲;在衣襟上佩麻制的小掃帚,表示立馬(麻)將邪毒一掃干凈;在門上掛桃木劍,在屋檐下插艾蒿或菖蒲棒,祛邪、驅百病;飲雄黃酒,并用雄黃酒在小孩腦門上寫一“王”字,象征老虎驅百害。
2競渡龍舟
早在南北朝時,端午節競賽龍舟就已經流行成俗。是日,人們在江湖中駕龍舟、擊飛浪、齊聲吶喊,場面極為熱烈壯觀。傳說賽龍舟之舉,是表示人能降龍,警示水中巨蛟不許傷害屈原的尸體。
此后歷朝歷代,都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這一游戲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一致喜愛。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宋徽宗駕幸臨水殿觀觀看龍舟爭渡,“見旗招之,則兩行舟鳴鼓并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場面可謂十分精彩。
(元·王振鵬《龍舟圖卷》局部)
3餐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的應節食品。家家互贈,人人必食。
(清·郎世寧《端午圖》中的粽子)
前面已經講過,屈原投汨羅江死后,人們悼念他,每年在他的忌日都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他。漢代建武年間,有長沙人歐回,說他見到了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之官稱)的人對他說,每年投入江的米都被蛟龍所奪。今后再送,可用楝葉包裹,纏以五彩線,蛟龍最怕此二物。于是人們每年用楝葉包粽子,纏以五彩線。既投水祭屈原,人們又自食,遂成風俗。這當然是附會之說,但它體現了人們對愛國者屈原的敬仰之情。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陳洪、徐興無主編“中國文化二十四品”叢書《風土人情——民俗與故鄉》,楊英杰 劉筏筏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16龍巖市委文明辦和新羅區文明委聯合舉辦“家和萬事興”好家風好家訓巡回宣講活動
- 2017-06-16洛江區召開全國文明城市總評迎檢動員會
- 2017-06-16善待城市修補匠也是一種文明
- 2017-06-16為共享經濟筑好文明籬笆
- 2017-06-16直播禮讓斑馬線傳文明新風
- 2017-06-16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