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看恭恩厝。 張培奮 攝
福州新聞網6月1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趙金華)“在玉湖村金氏家族幾大祖屋里流連,記者一方面為金家先祖曾經的輝煌所震撼,另一方面,也對這些漸漸衰頹的祖屋的命運充滿隱憂。”這是去年12月初,記者到永泰縣嵩口鎮玉湖村采訪時發出的感慨。
玉湖,是古典小說《說岳全傳》作者(增訂者)金豐(又做“金峯”)的故里。時隔半年,記者再度踏訪這里時,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恭恩厝內,一場保護性修繕已拉開序幕,這座百年老屋有望止住頹勢,煥發新生!
緣起:那一抹化不開的親情
發起這場修繕的,是玉湖金氏第十代孫金爾啟,也是恭恩厝主長房后裔。前幾年,法醫出身的他受邀到一家大型企業集團任總助,家也從福州搬到了北京。盡管離故鄉更遠了,但對故鄉的情感卻愈發濃烈。
時光倒回到2011年。這一年,金先生女兒大婚,日子定在當年的國慶節。按家鄉風俗,大婚日須回到祖屋舉辦儀式,祭告先祖,并邀宗親觀禮。
國慶節前,他把消息告訴了金家宗親。國慶節當天,他帶著妻子、女兒、女婿回到玉湖。行前,他還擔心恭恩厝的破敗和雜亂會影響一對新人的心情。沒想到,走進恭恩厝的那一剎那,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又驚又喜——廳堂明亮光潔,每扇木門、屏風都擦洗得干凈亮堂,加上高掛的紅燈籠、貼滿廳頭和梁柱的喜聯,把古老的恭恩厝烘托得喜氣洋洋。
妻子忍不住感慨:“還是家鄉好,還是自家人親啊!”
金先生也很感動,自己長年在外,很少回鄉,但他只在節前說了一句話,不用操半分心,宗親就把一切都打理好了。這份親情,一想起來心里就暖乎乎的。
回京以后,夫妻倆就下決心為家鄉辦點事。那以后,金豐故居和金氏宗祠要修繕,他帶頭慷慨出資,把兩座老屋修繕一新。
恭恩厝的修繕,更成為他念念不忘的事:“這座祖屋,凝聚了祖先的智慧和心血,不能讓這么好的東西毀在我們手上啊!”
回眸:那一座了不起的大屋
恭恩厝,又名紫山堂。屋主金文清,字恭恩,清同治九年(1870年)開始修建此厝,歷20年建成。民國20年(1931年),后輩又在厝旁再建一座2進大屋,這樣,整座恭恩厝占地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有7進、大小房間202間!
嵩口鎮民間文化學者張忠梅先生對恭恩厝頗有研究。他撰寫的《古鎮景觀話傳奇》一書中是這樣描述恭恩厝的:“上下左右六個廳,前前后后四花園。卅六天井布四方,防火拱門計十個。會友迎親開大門,五扇大門非尋常……”厝內,裝潢考究,木雕精美,石刻細膩,體現了清時永泰民間高超的建筑藝術。
正因此,張先生對此厝贊譽有加。他認為,恭恩厝“氣勢恢宏,架構精奇”,它的美“真是無與倫比”!
展望:那一縷揮不去的鄉愁
金氏后人對祖上的輝煌一直引以為豪。但歲月變遷、風雨侵蝕,這座古屋也無可避免地衰頹下去。近幾十年來,由于人口大量遷出,破敗趨勢更加明顯。一旁的廂房,甚至被當成羊圈,以至臭味彌漫,聞之欲嘔。
事實上,絕大多數金氏后人都不忍祖屋破敗下去。但由于缺少資金,更缺乏振臂一呼的帶頭人,修繕事宜只能一拖再拖。
2014年春節,福建金氏宗親在恭恩厝舉辦年會,很多外來宗親對恭恩厝等金家祖屋印象深刻,希望能夠將之修繕好。由此,修繕的動議再被提起。今年3月15日,玉湖村召開村委會,專門討論此事。會上,金爾啟決定帶頭出資5萬元,先從整理屋瓦開始,堵住漏點,防止因雨水侵襲而導致結構衰朽。4月15日,捐款到位,修繕工程正式動工。
其實,金先生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玉湖村緊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村中有綠水沙灘、有古厝寨堡、有人文美食。如今,慕名來嵩口的游客日漸增多,待3年后莆炎高速嵩口連接線開通,將迎來更多游客。恭恩厝一旦修好,可開民宿、辦農家樂,村旁溪流可垂釣、可開通竹筏游,村民也可售賣農產品、土特產等,從中獲益。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能夠把濃濃的鄉愁留住,慰藉像他這樣遠離故土的游子,讓他們的心,與家鄉一起跳動。
但這樣一來,要做的事很多,需要的資金更多。好在他的想法得到越來越多宗親的支持,縣村保辦也決定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扶持。這些,也大大增強了金爾啟的信心。他告訴記者,5萬元只是啟動資金,未來,他還會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為子孫后代留美宅、留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