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演亮相南公園
2017-06-13 10:02:40 來源:福州新聞網
臺四小的學生們演奏十番音樂。 福州新聞網6月1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文張旭陽/攝)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自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6月10日正是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此,福州市非遺中心舉辦了非遺宣傳系列活動,希望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生活,發揚光大。 這系列活動由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福州市群眾藝術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 琉球亭里,孩子們奏起十番音樂,樂聲時而粗獷熱烈,時而優雅抒情;長湖湖畔,大姐大媽們戴上大頭面具,撐著油紙傘,扭腰擺臀,大跳“十二婆姐陣頭”送平安;連理亭里,不僅能欣賞漢服,還能動手串茉莉花、做香囊…… 10日上午9時許,為迎接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南公園辦起了“非遺游園會”,展示多項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及保護成果。此外,市群藝館(福州市非遺中心)還舉辦了海絲陳靖姑信俗文化交流會及非遺基地活動,組織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象園木雕等非遺作品參加首屆福建省非遺傳統工藝精品大展等。 亮點1 非遺演出進公園邊游園邊賞節目 南公園內展演了國家、省、市級非遺名錄中表演類項目(茶亭十番音樂、評話、伬藝),有舞獅、十二婆姐、電音三太子、福州語歌曲、民俗舞蹈等。 這些非遺展演項目分散在公園的亭臺樓閣里表演,市民一邊賞園,一邊與非遺相遇,覺得特別“美”。 “很像是古時候的游園會,穿過煙雨廊,聽到樂聲不見人,待爬上假山,看到亭子,才發現是一群穿著民族服飾的孩子在演奏十番音樂。下了假山,繞湖一周,還可以欣賞到漢服、舞龍舞獅、十二婆姐……”一名在公園里散步的老人贊嘆:“今天來對了。”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