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多年的“光盤行動”帶動大家重新意識到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們每天生活中,不少“看不見的浪費”正每天悄然發生著。一張紙、一滴水、一度電……如何對這些小浪費防微杜漸?
我們可以學學古人。記載魏晉風流的《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句贊譽:“陶公性檢厲。”翻查典故,原來是陶工將鋸下的木屑用來給鄉親們鋪路,一點也不浪費,細微之物,也恰到好處地利用。這份贊譽,讓我想到,世間萬物,只要運用之妙,也能派好大用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水換。節約美德必須防微杜漸,從古迄今,資源的有限和欲望的無限始終是人類社會一組結構性矛盾。地球可以滿足人的所有需要,但無法滿足人的全部欲望。暴殄天物,竭澤而漁,到最后必然是資源匱乏。如今國家倡導節約能源,開展“光盤”行為,這些不僅是對于傳統美德的傳承,更是告誡大眾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滴水,才能長久健康地在世間繁衍生息。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對各種生產生活資料,要以不浪費的本義,才能節約使用。從物品制作到消費終端,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對于物的粗制濫造和草率消費,時時處處體現對物的珍視與愛護——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材料降低環境負荷;或珍惜物的使用,盡可能延長使用壽命,使其成為代代相傳的傳家寶;或靈活機動拓展物的用途功能,一物多用;或精益求精,善用各種資源,為經濟生活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
今天,伴隨生產力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但并不意味我們可以鋪張浪費。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平衡的國家而言,節能環保,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只有呼吁每一個人自覺養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氛圍,才可以儉以養德,完善個人修養,有益于社會良性發展。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合理消費,物盡其用,這不僅是節約的本義,更是養德的關鍵。假如能在全社會推而廣之,那么無論對自然,還是對社會和國家,我們才能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晉安區文明辦 王關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12文明禮儀踐行行動
- 2017-06-12旅游不文明黑名單人數增至29名 看這些人都做了啥?
- 2017-06-12廈門同安區黨員進社區公開承諾 做好文明創建“十帶頭”
- 2017-06-09永春縣委文明辦積極開展掛鉤貧困戶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