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四點鐘學校”:傳承耕讀文化 嶄新回歸海民身邊
文明風6月10日訊 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在海滄,每天下午4點鐘,背起書包的海娃們,興致勃勃地聚集在一起接受優秀文化的滋養。這就是海滄依托社區書院,讓海娃們愛上學習、感受成長的“四點鐘學校”。目前,14個社區書院中有8個社區成立了“四點鐘學校”。
這也是海滄盤活各類相關資源,連接歷史與現狀,融合本土與新海民,大力弘揚耕讀文化,全面提升居民人文素養,為文明創建注入新內涵的創新實踐。
四點鐘學校
成孩子讀書好去處
海娃們放學后無人看管,作業沒人督導,這是海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成為“四點鐘學校” 成立的重要原因。
當然,“四點鐘學校”不是簡單托管,而是讓教育納入學校、社區和家庭三位一體的安全地帶,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補充,和“耕讀文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海滄的“四點鐘學校”多為紅磚古厝,是孩子們讀書的好去處。
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和臺灣教師交流文化,可以相互探討作業,一起學習文明禮儀、國學經典;還可以唱歌、下棋、看電影,或到書院前的菜地里親身體驗耕田、播種等有趣的農耕生活。這切實解決了家長們的迫切需求。
耕讀文化?
傳承海滄寶貴精神財富
十八大以來,習大大多次強調家風,說的是“小家”,著眼的是“大家”。傳統家風家訓中最基礎的部分,就是耕讀傳家。
家風家訓一直是海滄寶貴的精神財富。歷史中,海滄出現了很多鄉賢名人,創造了許多第一、唯一,尤以耕讀文化特別突出。
2016年下半年,海滄全面啟動了弘揚“耕讀文化”活動,比如“耕讀傳家”進社區、進校園、誦讀國學經典、曬家風亮家訓……這些形式多樣的,亮點紛呈的活動就是對習大大提倡的家風建設最好的落實,同時也讓“耕讀文化”深深融入了海民們的日常生活中。
![]() |
![]() |
責任編輯:盧超穎 |
相關新聞
- 2017-06-08廈門海滄區: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 2017-06-06廈門市海滄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 2017-06-06廈門: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 2017-06-02廈門海滄街道以書法形式展現優良家風 傳承耕讀文化
- 2017-05-08廈門海滄耕讀文化講說團走進海虹社區 家風家訓傳子孫
- 2017-05-04海滄:探索實踐“耕讀文化” 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 2017-05-02海滄新陽豐富形式傳承耕讀文化 鑄就好家風好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