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價值觀念形成、人格品德塑造的關鍵時期。關注關心未成年人成長,重要的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之成為有“德”少年。各地的經驗表明,培育有“德”少年貴在創新實踐,幫助未成年人樹立好人生路上的精神坐標。
培育有“德”少年,要倡導“德為先”的育人觀。德育對一個人來講,是生存之本;對學校來說,德育為先更是全面育人之道。應該看到,少年可塑性強,但也容易受到錯誤價值觀的誤導和影響,因此抓好這一時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其正確的價值觀養成顯得尤為重要。無論孩子有多聰明,如果思想品德不達標,說明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猶如穿衣服扣扣子一樣,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只有確立德育為先教育理念,人生之路才不至于走偏。
培育有“德”少年,要鼓勵創新注重社會實踐。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素來有尊德重教的傳統。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道德的培養更受重視,從小學開始就設置“思想品德”之類的課程來推行德育。但德育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書本教學上,更應該鼓勵創新注重社會實踐,讓道德品質融于心踐于行。比如,不少地方引導未成年人投身志愿服務,成為社區文明小使者、馬路上的“紅袖章”、志愿講解員和文明勸導員。這些小志愿者們在力所能力的范圍內,活躍于社會的各個角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有“德”少年的風采,也把文明、志愿的意識帶到每家每戶。這種以“德”促行的德育教育,容易震撼心靈,成為有價值的典型。
培育有“德”少年,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培育有“德”少年,需要家庭、學校及全社會共同參與。家長不能把德育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而應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小事著眼,培育孩子的優良品德習慣,弘揚誠信、友善、尊老、愛親等美德;學校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多地開展德行教育、自主教育、實踐活動,樹立起身邊榜樣,引導他們從身邊的榜樣學起,見賢思齊,讓更多少年爭當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小模范;政府和社會要呵護少年之德,對于那些家境貧寒的少年,當地相關部門要及時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給他們,以免他們稚嫩的肩膀太多太久地承擔著“不能承受之重”,使他們面對困難不氣餒,面對挫折不低頭,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美則中國美。培育有“德”少年,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僅關系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更關系國家的未來。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多一些務實,更多一些有效的實踐,努力在全社會營造攜手共助、潤物無聲的育人環境,讓有“德”少年之花開得更長久、更絢爛。(梅花傲雪)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07永安市2017“愛心送考”拉開帷幕 點贊文明
- 2017-06-07讓“小單車”彰顯“大文明”
- 2017-06-07文明路上 我們不做“逆行者”
- 2017-06-07南平:組織開展“共創文明城市,建設美好家園”主題志愿服務宣傳活動
- 2017-06-07文明城市創建行動
- 2017-06-07中央文明辦發布5月“中國好人榜”奏響全社會善行“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