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懷揣著一顆民族教育夢,三十多年來,一直扎根于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為黨的民族教育事業奉獻了火熱的青春年華。他先后刊發教育教學論文一百多篇,獲得“江淮鄉村好教師”、“全國學術先鋒人物”、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光榮稱號。他用自己的實績,詮釋了自己美麗的民族教育夢想。他就是臨北回族鄉臨北初中的語文教師——夏玉橋。2017年3月,夏玉橋榮登“中國好人榜”。(6月5日這中國文明網)
有兩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教書育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夏玉橋30年如一日,扎根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為黨的民族教育事業奉獻了火熱青春,無不詮釋了這兩句話話的深刻內涵。綜觀夏玉橋老師的好人事跡,有兩個詞也更適合他——執著堅守、樂于奉獻。
執著堅守為太陽底下的光輝事業辛勤耕耘。夏玉橋老師自畢業到臨北回族鄉臨北初中工作以來,已有三十多個寒暑。學校建在清真寺旁,在那里,土坯墩木板,就算課桌;擺個矮樹根,就算板凳;至于教室,則是多功能的,既做辦公室又做宿舍。而放學后,只剩下一座破舊的清真寺陪著一個孤零零的他,再就是無邊的寂寞。就是這樣,他一下子就堅持了30多年,對于一個人來說,這樣的日子最為艱難,卻最值得堅守。面對著外界的名利誘惑,夏老師不為所動,依然堅持在這片土地上,讓自己的理想茁壯成長,讓更多少數民族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成果。
樂于奉獻書寫大寫的為人師表。夏玉橋老師立志于的民族教育一直我國教育薄弱環節,不僅難在師資力量緊缺上,更難在由于語言習俗帶來交流不便上,老師和學生的文化背景存在著種種差異導致教學難以達到目的,很多滿懷希望的老師就倒在語言文化關上面。作為一名教師,他孜孜不倦、拼搏實干,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更幫助學生家長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把學生教好,他還自己掏錢外出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本領。在幫助學生圓夢的同時也樹立了師表形象。
堅守奉獻甘當紅燭耀杏壇。三尺講臺,被比喻成神圣的杏壇。夏玉橋老師用三十年不變的初心,告訴了天下教師,無論在多么艱苦的條件和環境下,教師要有自己心靈的高潔,要有自己精神的追求,有對理想的執著堅守,正是這份甘當紅燭照未來的教育精神,才有豐碩教育的成果在這個偏遠的學校綻放開來,才有孩子的理想在優秀民族教育的夢想舞臺上綻放。(晉安區文明辦供稿 陳瑾瑜)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07文明城市創建行動
- 2017-06-07中央文明辦發布5月“中國好人榜”奏響全社會善行“交響曲”
- 2017-06-06秀嶼區舉行“文明禮儀伴我行,爭當創城小先鋒”啟動儀式
- 2017-06-06秀嶼區舉行“文明禮儀伴我行,爭當創城小先鋒”啟動儀式
- 2017-06-06建陽區開展“世界環境日”主題系列活動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2017-06-06建陽區開展“世界環境日”主題系列活動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