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兒童節即將來臨。對孩子們而言,“六一”兒童節應該是充滿歡聲笑語的節令,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六一”兒童節不僅僅是兒童的節日,還應成為一個思考當下的節點——“歌舞升平話憂慮”,兒童節當“快樂并痛著”。
首先要“痛”的,是當下的兒童教育。有位教育專家曾痛惜:“我們現在只有兒童教育,但沒有兒童。”超前教育、神童教育、拔苗式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從幼兒園就得被上各種“興趣”班,以至于孩子們的步伐走得太快,“靈魂”卻跟不上了。另一方面,過度保護式教育、嬌慣式教育讓“熊孩子”、“坑爹”這樣的字眼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在于家長的溺愛教育,溺愛孩子的家長看似高呼“以兒童為本”,實則大行摧殘兒童之道。
其次要“痛”的,是兒童節活動形式。這幾年,“餓著肚子參加匯演”、“寒風中迎接上級領導檢查”等逐漸成為兒童節的固有模式,吃頓大餐、看場電影、送件禮物等等,似乎也都是成人常用來“打發”兒童節的常規動作,本該屬于孩子的節日,反而成了成年人的“秀場”。實際上,兒童節活動既要“讓孩子當家作主”,更要有意義,有意思。近日全國婦聯等8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組織好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慶祝活動,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廣泛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實踐活動,說到底,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在“有意思”的節慶活動中集中接受一次正能量的洗禮,讓孩子擁有該有的“獨家記憶”。
最后要“痛”的,是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群體作為城鄉二元體系松動下的“制度性孤兒”,在大部分情況下,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安全失保。“六一”?兒童節,不能僅僅成為城市孩子的“后花園”,而應成為與農村“留守兒童”共享節日喜悅的“百花園”,成為農村“留守兒童”也一同舒心、快樂和幸福的節日。留守兒童的父母們要切實擔當起應盡的責任,抽出時間同孩子們多溝通聯絡,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也能讓孩子們與父母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拉近一大步。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是國家興旺之所系、民族復興之所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兒童節話憂慮,多反思,“快樂并痛著”,方能讓我們更好地擁有“以實質性進展和成效去呼應孩子們的蹦蹦跳跳”的底氣。(泉州市豐澤區委文明辦楊陽供稿)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6-05省委文明辦印發《福建省文明村鎮測評體系操作手冊(2017年版)》和《福建省文明單位(社區、風景旅游區)測評體系操作手冊(2017年版)》的通知。
- 2017-06-05樹文明新風 迎金磚賓客
- 2017-06-05泉州市文明委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表彰會議召開
- 2017-06-05泉州市文明委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表彰會議召開
- 2017-06-05走上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之路”
- 2017-06-05龍巖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督查反饋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