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補助既解決了貧困大學生的實際困難,又保護了他們的隱私,維護了其尊嚴,這顯然比“公開比慘”式的資助方式效果好得多。正因如此,電子科技大該做法的相關消息一傳出,便引來各界一致稱贊。而電子科技大的做法也并非個案,早在前兩年,一些學校便采用過類似資助貧困學子的做法,各界反應同樣也是好評如潮。
隱形補助能有如此被人看好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功勞當記在互聯網大數據身上。據悉,為讓更多真正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得到幫助,電子科技大專門研發了“智慧助困系統”。學校通過這一系統采集的學生及家庭相關的數據信息,通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自動生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議名單。可見,在隱形補助一事上,大數據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盡管,為了確定救助對象,線下還要進行個別訪談、輔導員評價等,但如果沒大數據作支撐,隱形救助就沒那么順暢。須知,通常一所大學的在校生,少則五六千人,多則上萬人,要從中遴選出真正的貧困生,靠人工,顯然要費九牛二虎之力。而依靠大數據則不同。大數據到來,提升了遴選貧困生的效率,而且信息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可有效防止“人情救助”發生。由此可見,大數據其實就是實行隱形補助的基礎,沒有大數據作支撐,就沒有既快又好的隱形補助,而隱形補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遞著溫度。
作為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互聯網大數據已經被應用到生產生活各領域、各層面,成為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的好工具、好幫手。互聯網大數據不僅在救助貧困學子方面傳遞著溫度,在救助其他貧困群體、弱勢群體方面同樣體現著溫度。以脫貧攻堅戰中精準落實扶貧政策措施為例,要做到扶持措施精準,首先扶持對象必須精準,而貧困群體、貧困對象又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幫扶,顯然同樣需要互聯網大數據幫忙。在這方面,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已經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做了不少有益工作,效果不錯,且也得到廣泛贊譽。
既然,互聯網大數據能夠傳遞溫度,那么,接下來一些涉及幫扶、救助、落實的的工作不妨多考慮一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來實現了。不過,這里有一個重要前提,即必須能熟練駕馭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只有熟知互聯網大數據的特性,并能做好與其相關的基礎信息建設,到時才能將其信手拈來,讓其為我們分擔一些繁重的工作任務,為我們的生活造福。(桑勝高)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