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騎行莒溪太平僚山地。
東南網5月18日訊 (福建日報 謝建師文/圖)龍巖市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武夷山脈南端,這里山巒聳峙,林海無邊,是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
坐擁梅花山脈近三分之二的資源,近年來,連城縣提出打造“環梅花山生態旅游圈”,通過一盤棋整體規劃,將沿線3鎮10村零星分散的旅游資源“串起來”,整合形成旅游商圈。
2016年,連城鄉村旅游累計接待游客294.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環梅花山生態旅游圈散發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閩西第一高峰狗子腦奇石景觀
景點布局 串珠成鏈
“這里有迷人的風光,神奇的洞天,是一處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五一”期間,美麗的賴源溶洞景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來自上海的張先生游后由衷地感嘆。
賴源溶洞群為梅花山旅游圈這兩年新增的一個龍頭景點。它位于連城縣西南方賴源鄉,海拔800至900米,在近兩平方公里的石灰巖山丘中,散落著大小13個溶洞,洞中怪石嶙峋、洞中有洞、深淺莫測,被譽為“華東第一溶洞群”。
賴源溶洞群、天山草場、上地水庫、萬隆橋等風景勝地,構成了賴源鄉特有的秀麗風光。這兩年,連城相繼投資數千萬元,推進賴源溶洞地質遺跡保護工程,并于去年成功簽約總投資15億元的賴源旅游綜合開發項目,規劃建設賴源鄉南天山、上地水庫旅游開發及黃地漂流、五星級酒店項目等。

云中俯瞰梅花山
隨著項目實施,一個橫跨賴源、曲溪、莒溪3鎮10村的“源頭生態休閑之旅”品牌,逐漸被游客所熟知。
“梅花山旅游資源就像灑落一地的珍珠,要用一根科學發展的線將它們串起來,才會成為一條光彩奪目的珍珠項鏈。”連城縣旅游事業局局長李炳林說。
為此,連城編制了《梅花山(連城)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將賴源溶洞群、“客家香格里拉”萬畝廖
天山草場等龍頭景區,與萬隆橋、曲溪羅勝、馮地、白石以及“客家布達拉宮”莒溪太平僚村、池家山等鄉村旅游景點連成一線,深入挖掘美食、古村、民俗等人文資源,推進文化旅游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

莒溪璧洲舉辦犁春牛活動吸引游客
鄉村旅游 持續升溫
暮春時節,在國家級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莒溪鎮璧洲村的農田里,鋪天蓋地的油菜花金燦燦一片,與遠處的永隆橋、天后宮、文昌閣、永興廟等古建筑群及鄉村景點相映成趣。
“一路上都是花海、綠地,感覺大自然真美好。”沿途的美景讓游人流連忘返。
賴源鄉下村村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廖天山,山間有一片萬畝草場。海拔1753米的南天山從草場東邊拔地而起,是登高遠望的好地方。每逢節假日,游人白天到村中品美食、賞鮮花、搞采摘,晚上參加篝火晚會,觀看民俗表演,十分享受。

素有“民間布達拉宮”美譽的太平僚村
近年來,隨著梅花山生態旅游圈的重點實施,連城將生態環境優美、農家特色鮮明、旅游吸引力強的村落進行規劃,建成了百余個景觀項目,梅花山旅游越發有活力。
各類生態休閑活動頻頻在梅花山沿線各鄉鎮上演。太平僚“客家文化旅游節”、璧洲“南宋燈籠文化節”“油菜花節”、馮地“正月十五游龍會”“農耕體驗季”、羅勝“十三家釀酒節”等活動,使原本“擺”在梅花山脈上的景色活了起來——綠色自然資源與客家人文元素組合,形成品牌號召力,吸引了大批省內外游客。

曲溪鄉羅勝村“杉木王”
產業互促 發力扶貧
“筍殼包粽如金錠,竹香糯軟味醇鮮。”來到賴源鄉上村的游客在游覽溶洞之余,還偏愛這里的客家美食“筍殼粽”。村民余秀麗自小跟著母親學用筍殼葉包粽子,手藝十分出名,目前在景區附近經營一家農家樂。“生意好時一天能賣300多個粽子。”她說。
這兩年,圍繞產業融合發展,賴源、曲溪、莒溪等鄉鎮大力發展農家樂、觀光農業、文化休閑等旅游項目,努力構建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目前,3鎮共建星級農家樂70戶,帶動周邊農戶發展農家樂200多家。
“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也好過了。”曲溪鄉羅勝村吳欽海是村里的重點困難戶,這兩年,他在家中的空房子釀制農家米酒賣給游客。2016年底,他釀制米酒2000多公斤,預計可收入4萬多元,基本實現脫貧。
“開發旅游資源的成效,關鍵要看能否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百姓脫貧致富。”在連城縣冠豸山風景區管委會主任楊曉春看來,環梅花山旅游圈的打造必須建立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激發旅游業界的創新熱情,從而造福世代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生活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