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5月17日訊(通訊員 高上釵)走進閩中山區大田縣,整潔的公共環境,良好的交通秩序,優質的窗口服務,在城鄉環境角落里,都有文明的印記;熱情的笑臉,溫馨的話語,和諧的社會環境,在巖城每一個百姓心中,都有幸福的花兒綻放。
2012年自啟動創建全省文明縣城以來,大田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別任組長、第一副組長,縣委、政府、人大、政協相關縣級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級領導包抓責任制,指定了專職創建聯絡員,確保了創建工作級級有人抓、層層有人管、事事能落實的工作局面。
2015年1月,大田縣自獲得“全省第四屆文明縣城”后,全縣秉承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理念。在創建第五屆省級文明縣城過程中,大田兒女與生態文明幸福共伴同行,也因此成為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個永無止境的提升過程。
文明創建,打造城鄉生態名片,讓百姓享受綠色福利
創建文明縣城是對城市整體實力、內在魅力和發展活力的科學評價,是反映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全能指標”,含金量最高的一張名片。對于山區縣來說,創建全省文明縣城更被賦予深刻內涵——不僅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所需,更是打造縣域生態文明的戰略選擇。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持續推出河長制、生態綜合執法局、生態環境保護指揮中心等創新之舉,均為全省首創;在水土流失治理上傾心傾力,持續深入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探索推行礦山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五園”模式等做法深得好評,“河長制”在全省推廣,“易信曬河”評為全國2015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率先探索推行企業化治理等模式,對生態茶園改造、小流域治理、綠化提升工程等方面分不同著力點,依次推進,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依據實情不斷探索出科學、可行的治水、護綠措施,招招見效,讓大田城鄉處處綠意濃濃,40萬大田百姓享受到了綠色福利日益增多。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從水環境治理入手,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將河長之職委任給了兩位副縣長,明確“河長”為包河治理的第一責任人,水利、環保等相關單位、鄉鎮均列入協助單位,提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齊心協力抓好河流的監管、整治。自從推行河長制以來,一批無證照、污染重的企業,清理河道上淤積的泥沙、垃圾,建起了污水處理廠,在均溪河西岸加高河堤,建設了濱河景觀工程,進一步美化了沿河景觀,沿河兩岸的居民明顯感覺河水清徹多了,魚蝦也多了。在均溪河城區段,市民們時常來到河岸兩邊以及南山橋、玉山橋等橋面上,欣賞河景,漫步納涼,成了市民休閑好去處。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全面推行綠化美好。近年來,全縣完成造林綠化16.02萬畝,封育治理12.1萬畝,礦山植被恢復1.72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0.1%,林木蓄積量增加到1200多萬立方米,被授予“省級生態縣”稱號。全縣已建成千畝以上茶園觀光旅游基地5個,培育了一批“兩茶一硒”特色產業基地;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進一步集聚延伸,威斯特環保院士工作站成功研發制造出全國首臺土壤修復一體機,并實現本地化生產,帶動全縣礦山機械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如今城鄉面貌更加靚麗,河濱棧道景觀、城市健身綠道等一批“美化、綠化、亮化”工程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培育出了藍玉、內洋、濟中等一批美麗鄉村,實現了水土流失治理從“鄉”到“城”、由“治”而“建”的全面升級。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5-17沙縣舉行“五好文明家庭”頒獎儀式
- 2017-05-17長樂:移風易俗入民心 文明新風拂面來
- 2017-05-17“文明拍客”拍起來 鼓樓文明創建“隨手拍”活動啟動
- 2017-05-17海滄開展“斑馬行動” 號召更多人當文明交通踐行者
- 2017-05-17文明有禮,讓城市更有魅力
- 2017-05-17文明創城志愿同行 龍巖義工開展多場活動助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