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安,有一群守護惠女風情的人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里/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舒婷《惠安女子》)
惠安女是我省極具特色、聞名海內外的女性群體,惠女文化成為我省重要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在惠安,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熱愛惠女文化,長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傳承、弘揚惠女文化,推陳出新,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呵護這個閩南原生態文化的瑰寶。曾麗明、李麗英、王漢坤,就是他們中的代表。近日,記者來到惠安,和他們一起感受惠女的美麗風情。
東南網5日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陳秋紅 文/圖)

曾麗明編導的群舞《姑嫂繡》。
曾麗明:為惠女編排最美的舞姿
“新木屐,穿一雙,唱歌聊曲真輕松,添柴添火鬧匆匆,五谷豐登好年冬!”
惠安文化館原副館長曾麗明,興致勃勃地一邊用閩南語吟誦,一邊合著節拍即興起舞,全然不像一位64歲的老人。
“惠安女是獨一無二的女性群體,名揚海內外。我是土生土長的惠安人,有責任用藝術的形式,把這個群體的美好形象充分展示給世人。我要感謝這塊土地,感謝它給我提供了這么好的題材。我只覺得,做不好對不起我的良心。”在談到為什么長期執著于惠安女題材時,她說。
很難想象,這位20多年來創作了17個與惠安女有關的舞蹈節目,屢獲國家級大獎的她,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
曾麗明笑著說,16歲那年,她進了縣文藝宣傳隊,走上文藝表演的道路。當時為了普及樣板戲,她被選送到省里學了1個月的《紅色娘子軍》,后來又轉入高甲戲劇團學戲?!拔也皇强瓢喑錾?,非常珍惜每次進修學習的機會。有一次文化部組織培訓,機會難得,我把寶寶交給我媽帶,整整學了1個月,周末都沒有休息?!彼f。
1985年,曾麗明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她被調到縣文化館,開始了她的舞蹈創作生涯。
這第一出戲該怎么排? 缺乏編舞經驗的曾麗明發愁了。這時,原高甲戲劇團的一位編導建議她到鄉下走走。曾麗明來到惠北地區,看到當地老藝人根據元宵節民俗——搶七星燈活動改編的民間舞蹈,其中惠女的形象讓她感觸尤深?;貋砗?,她和別人一起創作了舞蹈 《七星燈》,生動再現了當地群眾在節日期間“游燈”“戲燈”“搶燈”“舞燈”的情景,沒想到一舉獲得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等獎。
《七星燈》的成功大大激發了曾麗明的熱情,從此她專注于惠安女題材的舞蹈節目創作,《好年冬》《海網漁歌》《趕送節》……佳作頻出,連連奪得大獎。
曾麗明告訴記者,她一有空就下鄉,認真觀察當地的風情和漁家女特有的動作,反復揣摩提煉。她說:“惠安女的形象太美了。有一次我在海邊看她們織網,見她們織一會兒,就抬頭往海上看,有時會嘆一口氣,我就想,她們可能是在思念海上的阿哥或親人?!逗>W漁歌》就是這么構思出來的?!?/span>
曾麗明曾多次拒絕辦班賺錢的邀請。她說:“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賺錢,你就沒辦法專心去做這個事業?!痹谒屯聜兊牟恍概ο?,如今惠安縣已擁有一支頗具實力和特色的惠女藝術團。藝術團多次赴上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充分展現惠安女美麗動人的形象。
2013年,曾麗明退休。熱愛舞蹈的她依然奔走在藝術實踐的第一線,到學校、文化館、少年宮指導排練。

李麗英(左)在打扮小惠女。
李麗英:我在小岞用青春作畫
“我做過什么?我開過廣告公司,扛過石頭,學過油漆活,當過裁縫,賣過魚,拉過大鋸,經營過影樓……”37歲的李麗英一邊對記者說,一邊不時捂著嘴笑。
在小岞鎮赤湖林場的民宿“惠女家園”,這位干練的老板娘頭戴花頭巾,身著自己改進的紅衣藍褲的傳統惠女服飾,腰系精美寬大的銀腰帶,和記者侃侃而談。
記者說,看到了她在惠安小魚網的一篇文章,寫她這些年的歷程,題目叫作“我在小岞用青春作畫”。李麗英笑著解釋:“我是土生土長的小岞人,特別喜歡家鄉的文化。你看我背后這面墻鑲的一塊塊木板畫,上面刻著不少歷史故事,這是我拆了4張老床拼出來的。我在外面打拼這么多年,最后還是決定回來,就是喜歡家鄉的民俗風情。我想把它們傳承下去,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span>
李麗英介紹,她在泉州、惠安城關開影樓時,就認識了一些攝影人士,常為他們聯系去小岞拍照的吃住事宜。后來找她的人越來越多,她便動了回鄉創業的念頭。2013年5月,她回鄉創辦了惠安黃斗笠旅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惠安女創作基地,制作傳統惠女服飾,成立惠女模特隊,接待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
回到家鄉的李麗英發現,當地很多年輕的女孩不穿傳統服飾了,一些傳統的民俗風情也有所淡化。怎樣讓鄉親們集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李麗英想到一個點子:辦一場惠安女民俗春晚!
從2013年8月開始籌備,到2014年大年初二演出,在大約半年的時間里,李麗英編排節目、設計舞臺、制作服裝……忙得不可開交。她說,光演出服飾就要做近70套,做了1個多月。做完要讓演員試穿,再改進,再試穿。演出前一天是大年初一,她還在和工人們一起趕制演出服裝,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
李麗英說:“演出那天人山人海。一位高中生上臺表演,她是第一次穿上惠女傳統服飾,她的媽媽高興得合不攏嘴,眼淚都出來了。最可愛的是穿惠女服飾的小演員,一上場就引起轟動。過去本地小孩子都不穿惠女服,這場演出后,很多人到我這里給小孩買服裝?!?/span>
成功舉辦了民俗春晚,李麗英信心大增,又有了新想法:當地有不少傳統小吃,現在很少見了,何不再來一場美食節?去年2月,美食節在李麗英家附近的海邊空地舉行,蒸豬母仔、煎麥堆、地瓜粉團……這些傳統美食不但讓游客大快朵頤,也勾起了當地人美好的兒時回憶。
李麗英介紹說,她成立了惠安女服飾研發中心,探索在保持惠女傳統服飾基本樣式的基礎上,增加時代感,提高舒適度和便捷性,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從2006年開始,她開始有意識地收購、收藏惠女服飾。同時四處訪問老人,對各種樣式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研發新產品。
如今,李麗英開發出貼貝系列品牌服裝,每個年齡段的女孩子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款式。記者看到,這些服裝既保留了傳統的韻味,又顯得時尚美觀。

王漢坤展示自己制作的斗笠。
王漢坤:指尖功夫造就頭頂奇葩
走進凈峰鎮王漢坤老人的惠安女服飾傳習所,記者感到眼花繚亂——頭頂是一盞盞用大大小小的黃斗笠拼成的精巧花燈,周邊是穿著各色惠女服飾、頭戴黃斗笠的模特。
“我們這里有句老話,叫作‘一個頭飾照半身’。穿傳統惠女服,一定要配黃斗笠,這樣才顯得地道、好看。”王漢坤老人說。
他的孫子王基法正跟老人學藝。小王介紹,老人今年67歲,12歲開始在村里學做斗笠,迄今已整整55年?!白龆敷液苄量?。單調又枯燥,而且要長時間彎腰,時間久了就腰酸背痛。不過我還是想把我爺爺的絕活學會,畢竟這是我們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家的傳家寶,不能丟了。”
王漢坤老人現場為記者演示斗笠的制作。斗笠由竹篾編成。老人用刀將竹子破開后,用手一層層撕開竹篾,連撕18層,不但每一根竹篾中間不斷,而且長度、厚度幾乎一模一樣,就如用機器加工的。王基法在一旁笑著說:“這是我爺爺的絕活。”
“我的斗笠全部手工制作,做一頂需要三五天。正常使用的話,二三十年不壞。你用腳踩上去,它都不會壞。當然,不要踩斗笠尖。”據介紹,到老人這里買斗笠的,不但有國內游客,還有東南亞、日本的客人。
王漢坤給自己的斗笠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作“鳳美笠”,去年注冊了商標;用“鳳美笠”拼成的花燈,還獲得外觀設計專利。
老人告訴記者,傳統文化要讓年輕人喜歡,就要根據他們的喜好,不斷改進。比如他開發出一系列適合年輕姑娘甚至小女孩戴的斗笠,和不斷改進的惠女服裝搭配。再如,過去成年人戴的斗笠,直徑一般是17厘米;現在不少人騎摩托車,風一吹,斗笠就不好戴了。他就把斗笠直徑擴大到18厘米,大家果然反映戴得牢了。
王漢坤老人平時熱心公益。當地舉辦各種民俗活動,只要用到斗笠道具,他都無償出借。學校放假,他請孩子們到傳習所參觀,為他們傳授斗笠制作工藝。元宵佳節,他會帶孩子們拿著他的斗笠花燈上街,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