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安,有一群守護惠女風情的人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里/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舒婷《惠安女子》) 惠安女是我省極具特色、聞名海內外的女性群體,惠女文化成為我省重要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在惠安,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熱愛惠女文化,長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傳承、弘揚惠女文化,推陳出新,推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呵護這個閩南原生態文化的瑰寶。曾麗明、李麗英、王漢坤,就是他們中的代表。近日,記者來到惠安,和他們一起感受惠女的美麗風情。 東南網5日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陳秋紅 文/圖) 曾麗明編導的群舞《姑嫂繡》。 曾麗明:為惠女編排最美的舞姿 “新木屐,穿一雙,唱歌聊曲真輕松,添柴添火鬧匆匆,五谷豐登好年冬!” 惠安文化館原副館長曾麗明,興致勃勃地一邊用閩南語吟誦,一邊合著節拍即興起舞,全然不像一位64歲的老人。 “惠安女是獨一無二的女性群體,名揚海內外。我是土生土長的惠安人,有責任用藝術的形式,把這個群體的美好形象充分展示給世人。我要感謝這塊土地,感謝它給我提供了這么好的題材。我只覺得,做不好對不起我的良心?!痹谡劦綖槭裁撮L期執著于惠安女題材時,她說。 很難想象,這位20多年來創作了17個與惠安女有關的舞蹈節目,屢獲國家級大獎的她,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 曾麗明笑著說,16歲那年,她進了縣文藝宣傳隊,走上文藝表演的道路。當時為了普及樣板戲,她被選送到省里學了1個月的《紅色娘子軍》,后來又轉入高甲戲劇團學戲?!拔也皇强瓢喑錾?,非常珍惜每次進修學習的機會。有一次文化部組織培訓,機會難得,我把寶寶交給我媽帶,整整學了1個月,周末都沒有休息。”她說。 1985年,曾麗明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她被調到縣文化館,開始了她的舞蹈創作生涯。 這第一出戲該怎么排? 缺乏編舞經驗的曾麗明發愁了。這時,原高甲戲劇團的一位編導建議她到鄉下走走。曾麗明來到惠北地區,看到當地老藝人根據元宵節民俗——搶七星燈活動改編的民間舞蹈,其中惠女的形象讓她感觸尤深?;貋砗螅蛣e人一起創作了舞蹈 《七星燈》,生動再現了當地群眾在節日期間“游燈”“戲燈”“搶燈”“舞燈”的情景,沒想到一舉獲得全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等獎。 《七星燈》的成功大大激發了曾麗明的熱情,從此她專注于惠安女題材的舞蹈節目創作,《好年冬》《海網漁歌》《趕送節》……佳作頻出,連連奪得大獎。 曾麗明告訴記者,她一有空就下鄉,認真觀察當地的風情和漁家女特有的動作,反復揣摩提煉。她說:“惠安女的形象太美了。有一次我在海邊看她們織網,見她們織一會兒,就抬頭往海上看,有時會嘆一口氣,我就想,她們可能是在思念海上的阿哥或親人?!逗>W漁歌》就是這么構思出來的?!?/span> 曾麗明曾多次拒絕辦班賺錢的邀請。她說:“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賺錢,你就沒辦法專心去做這個事業。”在她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惠安縣已擁有一支頗具實力和特色的惠女藝術團。藝術團多次赴上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充分展現惠安女美麗動人的形象。 2013年,曾麗明退休。熱愛舞蹈的她依然奔走在藝術實踐的第一線,到學校、文化館、少年宮指導排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