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高雄油紙傘手工藝在榕交流展示。
福州新聞網5月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文葉義斌/攝)第五屆海峽青年節將于8月在福州舉行,占地203畝的海峽青年交流營地一期項目已提前百日完工——海峽青年節從此有了長久性會址。
福州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省會城市,近年來,我市發揮近臺地理優勢,培育打造一批榕臺文化交流品牌,除了海峽青年節,還有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海峽兩岸合唱節、陳靖姑民俗文化節等一系列榕臺文化交流品牌。兩岸民眾以文化為媒介,不僅交流日益熱絡頻繁,還進一步加深了共識,而且推進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開展。
共繪兩岸民俗文化圖
“你看,我手中的這個‘草莓’又紅又大,是不是很漂亮?我是2月在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上買的。”昨日,錢塘小學四年級學生林燕向記者展示其保存至今的“草莓”,原來這是一個仿真捏塑。仿真捏塑是傳統捏塑與現代工藝結合的技藝,采用高科技的環保材料,可以做成各種仿真品,在臺灣很受歡迎。在2017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上,首次由臺南市捏塑學會理事長、現代花藝師廖雪麗引進大陸,在福州“一炮而紅”,民俗節設立的臺灣手工技藝專區被里三層外三層的福州市民圍得水泄不通。
在2017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上,臺灣原舞者舞團帶來的樂舞同樣備受追捧。這是該舞團首次來榕演出,團長楊政賢告訴記者:“雖然是第一次來福州,但一點都沒有違和感,福州和臺灣有太多相同的地方了,希望以后能常來福州演出,與福州的同行多多交流,共同提高。”
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迄今已舉辦10年,原名閩都民俗文化節,改名為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后,引入了大量臺灣元素,廣邀臺灣民俗文化表演藝人、隊伍參會,活動項目日益增多、規模日益增大、節目日益豐富、參與度日益擴大,影響力與美譽度日益增強,2017年便有上百個兩岸民俗文化項目同場亮相,榕臺兩岸共繪的民俗文化圖,讓人們樂享民俗文化“饕餮盛宴”。
兩岸齊唱“一家親”
“是愛把希望打開,讓我們真情相待,將我的真心放在你手中,手牽著手,永不分離……”這是臺灣著名音樂人郭孟雍為第二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創作的主題歌《是愛把希望打開》。因為唱出了兩岸民眾的愿景,這首歌曲成為了之后歷屆海峽兩岸合唱節的保留合唱歌曲。
海峽兩岸合唱節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福州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辦,迄今已成功輪流在兩岸舉辦9屆,每屆均吸引來自海峽兩岸的眾多合唱隊伍參加。每屆合唱節除了合唱展演,還有音樂藝術講座、聯誼活動等內容,兩岸同胞以歌為媒,以歌會友,在歌聲中增進兩岸同根、同族、同源的血脈親情,齊聲唱出了“兩岸一家親”。
中國音協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葉小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峽兩岸合唱節不僅是合唱藝術的盛會,而且是兩岸文化交流、共敘鄉誼鄉情的紐帶與橋梁。”已多次參加海峽兩岸合唱節的臺灣臺東大學音樂系教授郭美女告訴記者:“合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最好方式,無需過多的肢體語言,借助純粹的聲音便可觸摸彼此的心靈,讓彼此的心貼得更近。”
“非遺”交流增強文化認同感
“起駕!”在一系列傳統祭祀禮儀后,來自海峽兩岸的陳靖姑信眾代表向順天圣母陳靖姑金身虔誠致禮,并護送順天圣母金身搭乘“海峽號”客輪直航臺北。這是今年在倉山陳靖姑故居舉行的第十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游節上的一幕。
陳靖姑信仰習俗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榕臺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陳靖姑信仰習俗在臺灣也擁有眾多信眾,我市打造的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游節,增強了臺灣同胞的文化認同感。
福州陳靖姑故居管委會主任鄭煒表示,已連續舉辦10屆的陳靖姑民俗文化節,已成為海峽兩岸共同傳承陳靖姑文化的重要盛會,今年陳靖姑信仰文化旅游節在榕臺兩地分別舉辦系列活動,象征著陳靖姑文化在榕臺兩地共同的文化親緣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俏皮萌趣的雞年吉祥燈、地域風味十足的馬祖主題花燈,東江濱綿延近千米的“燈龍”,與沿路的光雕燈廊組成一幅令人動容的美麗畫卷——2017年的“兩馬同春鬧元宵”大型燈會迄今仍讓人們印象深刻。
“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是我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兩馬同春鬧元宵”舉辦15年來,活動內容一屆比一屆豐富,書寫了兩岸交流史上重要一筆,而且成為了傳統元宵佳節榕城市民必不可少的節日活動,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節日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