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者讓蚶山書院的師資力量有了保證。
東南網5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陳智揚)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樟林村是個沿海山區村,村里有幾十位留守兒童。為了讓這些孩子過一個豐富的周末,村里利用新建的戲臺,開辦了專門講國學的周末興趣課堂——蚶山書院。在莆田學院志愿者的幫助下,國學課堂已堅持了兩年多,周周不落。如今,蚶山書院不僅留下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還成為最受村民們喜愛的文化中心,為傳承優良家風搭建起新平臺。
辦國學課堂,豐富留守兒童的周末
4月16日是個普通的星期日,上午9點,在位于大蚶山腳下的埭頭鎮樟林村蚶山書院里,和往常一樣準時響起了瑯瑯讀書聲。“今天100多個位置全坐滿了,一個上午兩節課,分別是國學經典誦讀和手工課,都是孩子們在學校里沒學過的。”樟林村黨支部書記林志強說。
蚶山書院的創辦,就是林志強帶著村兩委班子一起努力的成果。埭頭鎮位于沿海,但樟林村卻是個不靠海的山區村,全村5000多人口,大部分在外地從事建筑業,村里留下了幾十名留守兒童。雖然村莊位置偏遠,但樟林村尊師重教的氛圍特別濃,2013年村民們集資在半山坡上興建了孔子殿,并且配套建設了約300平方米的大堂和戲臺。“這個戲臺一年才用一次,平時都空著。農村里的孩子沒有機會上各種興趣班,周末只能在家看電視,所以我們想依托現有的場所、設施,讓孩子們的周末不再單調。”林志強說。
看到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林志強決定把周末課堂的特色放在國學教育方面,計劃辦一所蚶山書院,讓當地的孩子們從小就能接觸傳統國學經典,為此他還專門到廈門筼筜書院等處考察學習。想法確定后,難題也隨之而來。“最大的難題就是沒有老師。”林志強說,樟林村距離莆田市區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村里也沒有專門的經費,所以只能尋找有愛心的志愿者來上課。為此,他四處打聽,到處去找義工,最后莆田電大的陳如丹老師成為蚶山書院的第一位老師。2014年3月籌建,6月試開班,10月正式開班,蚶山書院里從此每個周末都響起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的誦讀聲。同時,還逐步開設了美術、手工、書法等豐富多彩的課程。
上國學課,蚶山書院不僅講授傳統經典,而且注重挖掘本地的教學素材。樟林村的胡厝自然村雖然只有500多人,卻人才輩出,其中有一個家族6戶人家、35口人,卻出了17名大學本科畢業生。此外,村里的胡洪政等人還積極捐資修橋鋪路做慈善,家里卻一直住著舊房子。“胡厝自然村的好家風十分難能可貴,大家都認為與宋代傳承至今的《胡氏祖訓》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把《胡氏祖訓》十則也納入國學課堂的講授內容,每次花半節課來講。”林志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