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二十一
祭祀萬世師表:釋奠禮
中國古代的祭祀對象,最引人注目的有兩類,一類是天地、日月等,屬于自然崇拜;另一類是血緣親屬,屬于祖先崇拜。但還有一類祭祀對象,既非自然神衹,也非血緣親屬,而是是文明的先驅,如農業、蠶桑、醫學等科學領域的始創人,給人類以無限的福祉,可惜大多不知其姓名,祭祀時只能用"先農"、"先蠶"、"先醫"等來代稱。稍有例外的是對"先師"的祭祀,人們不僅確知受祭者是孔丘,儀式也最為隆重。
一、學行與生平
孔丘,子仲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泗水縣東南)。孔子的先世,可以上推到殷朝末年的賢臣微子,武王伐紂之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數傳之后有孔防叔,因避難而來到魯國,遂以孔為氏。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大夫,但在孔子三歲時就死去,故孔子少年時代很貧窮,他自謂"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當過管倉庫的小官"委吏",也當過飼養牛羊的"乘田",對社會下層的情況相當了解。孔子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虛心向一切人學習。他十五歲就立志成為一名博學多才、道德高尚的君子。三十歲左右,學業有成,開始招生授業。當時,學術由官府掌握,只有貴胄弟子才有資格學習,即所謂"學在官府"。孔子以個人之力開創私學,打破了文化壟斷,使學術下移到民間,推動了思想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堪稱萬世之功。孔子實施"有教無類"的方針,只要交給他"束修"(十條干肉)作為學費,就可以成為他的學生。相傳他有三千弟子,其中學業優秀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以文、行、忠、信為"四教",要求學生文章、道德兼備,并且貫徹到行動之中。他還提出了因材施教、學思并重、啟發式教學等教學原則。孔子的一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史記·孔子世家》)。后世把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絕非過譽。
孔子提倡仁愛,希冀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為此而周游列國,可惜春秋衰世,諸侯力政,暴力相凌,弒篡迭起,孔子的學說受到冷遇,"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到處碰壁,無奈之余,回到魯國。孔子慨嘆禮樂廢弛,文獻缺失,于是專心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并用它作教材來教育學生。"六經"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也是最寶貴的原典,它能流傳千古,聲播海外,孔子之功居首。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四月已丑,孔丘卒,葬于魯城北泗上,弟子及仰慕孔子的魯人隨之搬到墓邊居住的多達一百多家,當時人稱之為"孔里"。次年,魯哀公下令將孔子生前居住過的三間房改為祀廟,人們又將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籍等收藏于內,以志紀念。每年四時,人們都會自發地到孔子墓前祭祀,儒生們則在墓側講論孔子倡導的鄉飲酒禮、大射禮等等。這一盛況,跨越戰果,到司馬遷時依然如此。
司馬遷對孔子十分崇敬,認為他是天下罕有其匹的"至圣"之人。司馬遷用《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的詩句容自己"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情。他親往曲阜參觀祭祀孔子的廟堂和車服禮器,目睹儒生在此習禮,無限感慨,以至"低回留之不能去"。(《史記·孔子世家》)
二、釋奠說略
祭祀孔子原本屬于個人行為,祭祀者以孔子后裔為主,主要形式是"四大丁祭"。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稱為孟月、仲月、季月。古代用干支紀日,每月不超過三十天,所以甲乙丙丁等天干一般會出現三次,祭孔用第一個丁日,稱為上丁。四大丁祭,就是在四季仲月上丁日舉行的祭祀。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近代。
此外,從漢代開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十八次到曲阜孔廟祭祀過孔子。開此先河的是漢高祖劉邦。據《漢書·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即位十二年,從淮南返回京城經過曲阜時,用太牢之禮祭祀孔子。
到了東漢,除了曲阜孔廟繼續祭祀孔子之外,人們開始在各郡縣的學校祭祀孔子。據《后漢書·禮儀志》,明帝永平二年三月,各郡縣舉行鄉飲酒禮,禮畢,在當地學校祭祀先圣周公、先師孔子,以犬作為祭牲。
在學校中把孔子和周公放在一起祭祀,是因為《禮記·文王世子》說過:"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意思是說,凡是建立學校,一定要用"釋奠"的禮儀祭祀"先圣"和"先師"。根據漢代經學家的解釋,先圣是指周公,先師是指孔子。所以,周、孔合祭的做法,通行于漢魏。但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如隋大業以前,以孔子為先圣,顏淵為先師。唐初依然在國學同時祭祀周公、孔子。武德二年(619),唐高祖詔令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五年后,高祖親行釋奠禮,以周公為先圣,以孔子配。
這種祭祀對象混亂的狀況,直到到唐太宗時才有了改觀。貞觀二年(628),房玄齡等提出,周公、孔子固然都是圣人,但國學應該祭孔子。得到太宗的首肯,于是罷周公,以孔子為先圣,顏淵配享。到高宗永徽年(650-655)間,一度又又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不過非常短暫,高宗顯慶二年(657),禮部尚書許敬宗等奏議,認為周公踐極攝政,輔助成王治國,功比帝王,應該配享成王才是,釋奠禮仍當祭祀孔子。高宗從其說。從此以后,孔子在國學祭祀中的獨尊地位再也沒有變化。
唐太宗為推進全國各地的祭孔之禮,還作出過兩個大的舉措。貞觀四年(630),唐太宗又命令各地州學、縣學都要建孔子廟,以敦行儒學。這是我國州、縣普遍建立建孔廟的開始,祭孔的儀式隨之推行到各地。此其一。
州、縣學如何祭孔?例如,由誰主祭?一年祭幾次?每次在什么時間?等等,都沒有成例可循。釋奠的次數,鄭玄認為是每季一次,故魏晉太學也是四季各祭一次。隋制,國子寺每歲以四仲月上丁釋奠于先圣先師。唐高祖武德年間,國子學也是四時致祭。唐初州縣之學多仿照魏晉故事祭四次,主祭者多由學官自己充任。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規定,釋奠于春、秋的仲月舉行。釋奠儀式,當有規格,國學釋奠,以國子祭酒為初獻,祝詞稱"皇帝謹遣",司業為亞獻,國子博士為終獻。州學,以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縣學,縣令為初獻,縣丞為亞獻,主簿及縣尉等為終獻。太宗這一國學遣官釋奠、州縣由守令主祭的規定,提高了釋奠的規格,為后世所沿用。如果是皇太子親自釋奠,則規格更高,皇太子自為初獻,國子祭酒為亞獻,司業終獻。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釋奠"一詞源于《禮記·文王世子》。那么,釋奠禮究竟是怎樣的呢?《文王世子》本身并沒有對此作出說明。鄭玄為之作的注說:"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尸以下之事。"由鄭玄的解釋可知,釋奠禮與一般的祭祀的最大不同點在于不設"尸",僅僅"設薦饌酌奠而已"。唐人孔穎達在鄭玄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認為釋奠是"直奠置于物,無食飲酬酢之事"。意思是說,只是將祭品直接放在神主之前,禮畢,致祭者之間不需要酬酢。可見,這是一種相當簡略的儀式。相傳古代祭祀先師、先圣之禮還有一種稱為"釋菜"的儀式。有學者說,釋奠有音樂而無尸,釋菜則連音樂也沒有,僅僅在神主之前放一些蘋、蘩之類的菜。可惜釋菜禮在唐宋之際亡佚,今天已經無法考證。
隨著歷代政府對祭孔的提倡,釋奠禮變得越來越復雜。劉宋元嘉初建立國學,討論釋奠禮的規格,裴松之提議加入舞隊,用"六佾"。佾(yi)是古時舞隊的行列,以八人為一佾,佾的多少,依等級而定,如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四佾。裴松之建議用六佾,實際上是用諸侯的等級。由于金石器樂準備不足,未能實現。到南齊武帝永明三年,立國學時,再次討論釋奠的禮樂。尚書令王儉主張用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得到允許。到唐朝,皇太子親釋奠時,迎神、太子行、登歌奠幣等儀節都有了專門的樂章,稱為承和、肅和、雍和、舒和等。宋紹興十年(1140),京城的釋奠禮由原來的中祀升為大祀,籩豆用十二之數,祭祀規格與社稷相同。到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釋奠禮由六佾升為八佾,籩豆等禮器的數目盡與天子等同。
此外,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益。孔子原本布衣,生前沒有做過幾天官,但卻有身后之榮。唐開元年間,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謚"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加謚
"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稱"至圣先師孔子",清人因之。在春秋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獲得如此聲譽,而且世世享祀不絕的,孔子一人而已。順便要提到的,是孔子的弟子顏淵、曾參等等,也都獲得了相應的封號,限于篇幅,此不贅述。
三、四配
上古有以德配天的傳統,行祭天大禮時,夏后氏以黃帝配享,殷人以帝嚳配享,周人以后稷配享。這種形式也為祭孔禮儀所仿效,孔廟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門弟子顏淵、曾參、子思、孟軻配享,稱為"四配",但四人進入配享的時間有先后。
最早得到配享殊榮的是顏回。顏回,字子淵,習稱顏淵,與其父顏路都是孔子的學生。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心向學;又有"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的能力。孔子以德行、言語、文學三個科目評價學生,德行以顏回為首。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又說,顏回死了以后,"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顏回終身不仕,一直追隨孔子,親如父子,"顏回之于孔子也,猶曾參之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所以,后人把他看作是孔子最親近的弟子。三國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春二月,齊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顏淵配。這是以顏淵配享孔子之始。
第二位進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參。曾參,字輿,也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與父親曾點也都先后師從過孔子。曾子是著名的孝子,主張對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子·滕文公上》),唐人皮日休說"曾參之孝感天地,動鬼神,自漢至隋不過乎"(《宗圣志》卷七)。曾子又是一位剛毅超群的人,"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視死如歸!"(《春秋繁露·竹林》)"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孔子·泰伯》)等名言都出自曾子之口。所著《大學》為《四書》之一,被譽為"儒學綱領"、"入德之門"。唐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釋奠以曾參配,是為曾參列入配享之始。
第三位是孟子。孟子受業于子思子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學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為僅次于"至圣"孔子的"亞圣"。孟子將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孟子還提出了"君輕民貴"、"性善論"等頗具影響的觀點,他的心性學說,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先河。所著《孟子》七篇,在宋代列入《十三經》和《四書》,影響至巨。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孟子開始進入配享行列。
最后一位是子思,即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幼年喪父,故一直與孔子一起生活。成年后曾為魯穆公師,在學術上很有建樹,后人曾將他的二十三篇二十三篇匯編為《子思子》一書,可惜除《中庸》一篇因被收入《禮記》而得以流傳至今外,其余均亡佚于隋唐之際。《中庸》在中國哲學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韓愈認為其重要性與《易經》、《孟子》等同。程顥、程頤視之為"孔門傳授心法"之作。朱熹將其列入《四書》,從此成為士子必讀的經典之一。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子思開始進入配享行列。
1126年,金人虜徽、欽二帝,北宋亡。高宗南渡,在臨安建立南宋政府。孔子第四十八代孫孔端友等南遷到衢州,并在當地建孔廟祭祀,成為孔脈的南宗,而留在曲阜孔廟的稱為北宗。咸淳三年(1267年)春正月戊申,度宗詣太學,謁孔子,行舍菜禮,以顏淵、曾參、子思、孟軻配享。顧炎武非常稱贊理宗將顏、曾、思、孟配享孔子:"自此之后,國無異論,俗無異習,歷元至明,先王之統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日知錄》卷十八,《配享》)
四、十二哲
如果說"四配"是祭孔時陪祭的第一等級,那么"十二哲"就是其第二個等級了。據《論語·先進》,孔子曾經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評定他的學生的優長:"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因此,這十人被公認為孔子的好學生。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詔令國學祭祀孔子時,以這十人為"十哲"配享。
孔孟之后,儒學最杰出的功臣是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南建(今福建南平)尤溪縣。朱熹是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于學無所不窺,經史、文學、釋道,乃至自然科學,無不精研。在貫通百家的基礎上發展了宋代理學,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所撰《四書集注》,水平超絕,故被元、明、清三朝科舉考試的官定文本,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朱熹又是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從事教學活動,并提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鑒于朱熹對儒學的杰出貢獻,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增補朱熹為第十一哲。
乾隆三年(1738),清人又增補有若為第十二哲。有若的事跡,文獻記載很少,后人對他了解不多。但有兩件事很值得注意,一是《論語·學而》錄有三段有若的言論,而且孔門中唯有有若與曾參兩人稱"子";此外,孔子死時,魯哀公誄之;有若死時,魯悼公吊之;可見有若在孔門的聲望。二是《孟子·滕文公上》記載,子夏、子張、子游等認為有若的言行、氣質與孔子相像,打算用侍奉孔子之禮事來侍奉他。孔門弟子對于有若的推許,也由此可知。因此,南宋咸淳三年,因顏回升為"四哲",擬從孔門弟子中遞升一人進入十哲,儒臣多推有若,最后祭酒上書力詆,只得遞升子張入十哲。直到乾隆三年,有若終于成為第十二哲
五、先賢、先儒從祀
在孔廟中從祀,但級別又低于四配、十二賢的,稱為"先賢"、"先儒"。
先賢主要是指孔門弟子。東漢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門七十二弟子。此后,習慣上將七十二弟子畫在孔廟兩側的墻上,但不祭祀。唐開元八年(720),以十哲配祀,其他弟子從祀。南宋理宗時,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從祀。今日孔廟所見從祀的先賢共有七十九人,供奉于大成殿兩側東西廡的北端,除孔門弟子外,還有與孔子同時代的子產、遽伯玉,以及上面提到的五位宋代理學大師。
先儒是指在歷史上對儒學有杰出貢獻的學者。最早推出這一舉措的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太宗下詔,每年太學祭祀時,將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圣、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寧、賈逵等二十二位為《春秋》、《詩》、《書》、《禮》、《易》等作過出色的注釋的學者,作為傳播儒學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傳注之功。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又將荀況、揚雄、韓愈等三位在儒學史上有杰出貢獻的學者列入從祀的名單。此后,從祀先儒的名單不斷增加,最后達七十七人,供奉于兩廡的南端。與四配、十二哲不同的是,從祀的先賢、先儒,都只有牌位,沒有塑像。
六、祭祀孔子的文化意義
在歷史上,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中華文明所及之處,無論南北,還是臺灣、海南,都有孔廟的存在。在古代漢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也無不如此。撇開袁世凱為復辟而祭孔不談,因為那是另一回事;應該說,釋奠禮所要表達的,是對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敬意,具有鮮明的提倡文教的意義。在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在少數,但都奉孔子為正之宗,惟其如此,歷史上不論政權如何更迭,中華文化始終綿延不絕。這里可以舉一個很有典型意義的例子。據《遼史·宗室傳》,神冊元年(916),遼太祖立長子為皇太子。太祖問周圍的侍臣:"作為受命之君,應當事天敬神,我想祭祀有大功德者,應該首先祭誰?"侍臣都說應該祭佛。太祖不同意這種建議,說:"佛教不是中國之教。"這時皇太子說:"孔子大圣,萬世所尊,應該首先祭祀。"太祖大悅,決定立即建孔子廟,命皇太子春秋行釋奠禮。我們常說,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凝聚力。我想構成這一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但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受到廣泛的認同,應該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釋奠禮是在國學或者州縣學等學術機構舉行的,因此,釋奠禮往往與學術活相動伴隨。從文獻記載來看,至遲從魏晉時期開始,皇帝、皇太子每通一經,都要行釋奠禮。如《晉書·禮志》記載,魏正始二年(241)二月,齊王講《論語》通,五年五月講《尚書》通,七年十二月講《禮記》通,"并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晉武帝泰始七年(271),皇太子講《孝經》通;咸寧三年(277),講《詩》通,太康三年(282)講《禮記》通。晉惠帝元康三年(293),皇太子講《論語》通。東晉元帝太興二年(320),皇太子講《論語》通。凡此,太子都"親釋奠,以太牢祀孔子"。東晉咸康元年(335),成帝講《詩》通。升平元年(357),穆帝講《孝經》通。寧康三年(375)七月,孝武帝講《孝經》通。"并釋奠如故事"。類似的記載,史不絕書。
學者為帝王講論儒家經籍,也每每安排在孔廟。例如《隋書·禮儀志》記載,后齊為皇帝講經,先在孔廟選定經書,并確定講經的人選。講經之日天明之時,皇帝戴通天冠,穿玄紗袍,乘象輅來到國子學,在廟堂上聽講。講畢,行釋奠禮。又如,《舊唐書·禮儀志》記載,貞觀十四年二月丁丑,太宗親臨國子學,觀看釋奠禮,然后由祭酒孔穎達為之講《孝經》。類似的記載,不勝枚舉。各地州縣學的情況,大抵也是如此。
孔廟中的受祭者,包括了歷代學術精英,奉祭者所看到的,實際上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學術史;此外還包括像諸葛亮、韓琦、李綱、文天祥、陸秀夫、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有名節、卓行者,站在這群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名人面前,不能不在多方面受到激勵和教育。這是它的正面意義之所在。為了證明這一觀點,我們不妨再舉一個少數民族帝王的例子。據《金史·熙宗紀》,皇統元年(1141)二月戊午,金熙宗到孔廟行再拜之禮。禮畢,他無限感慨地對侍臣說:"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學。歲月逾邁,深以為悔。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使萬世景仰。"由于在孔廟受到的激勵,熙宗幡然改過,從此刻苦學習《尚書》、《論語》,及《五代史》、《遼史》等書,"或以夜繼焉"。
七、釋奠禮在今日韓國
在歷史上,朝鮮半島是除中國本土之外,儒家化最為徹底的地區。時至今日,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影響,依然隨處可見,其中最具象征意義的是成均館的釋奠禮。
"成均"一詞,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后人多用它泛指國立學校。成均館是朝鮮的國學,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中國的官立學校包括國學(太學)和州學、縣學。從格局上來說,它們一般包括廟和學兩部分,廟是祭祀孔子之處,學是讀書之處。今日韓國的南北各道,尚有300多所古代儒林留存的"鄉校",每校也都有廟和學兩部分。成均館的格局與北京國子監略有不同,國子監是左廟右學太學;成均館則是前廟后學,前廟稱"大成殿",后學稱"明倫堂",當年明朝使節朱之藩所書的明倫堂匾額,一直保留至今。明倫堂前面為廣場,兩側為養賢齋,乃當年學生的居室。
成均館的釋奠禮儀,完全遵從古代中國的習慣。由于全國從上到下許多地方都要祭孔,時間上必須錯開。故規定成均館用上丁日,各道用中丁日,鄉校用下丁日。成均館的釋奠,每年春、秋仲月的上丁日準時舉行,是對人文之祖的膜拜,故不售門票,歡迎參觀,成為漢城著名的文化景觀之一。成均館釋奠用八佾舞,樂舞生由禮儀學校的學生擔任,他們手持籥翟,在鐘磬之聲中翩翩起舞。前往外國游客甚眾,競相攝像或拍照,表現出對東方儒家文化的極大興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成均館祭孔的儀式,包括服裝、樂曲、禮器等,都是明朝時傳去的,至今沒有變化。祭孔的樂曲,朝鮮王朝曾經加以記錄,故保存至今,而中國已經失傳,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經過明、清的變故,北京、曲阜兩地孔廟的祭孔服裝是清朝的式樣。
中國古代的國學,除春、秋仲月例行的釋奠禮之外,還有朔日行禮。從后齊開始,每月朔日,國子祭酒要帶領博士以下及國子諸學生以上,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諸生,到大成殿的階下"拜孔揖顏"。成均館則是以每月朔日為焚香日,此日還邀請學者前往講論《四書》、《孝經》等,用焚香和讀書來紀念孔子。
各地鄉校的祭孔典禮,規模雖然要比成均館小得多,但卻是一絲不茍。參加儀式的人,都自豪地稱自己是"儒林"中人,每人都有專門的祭服,稱為"儒巾服",據說也是從明朝傳去的。祭祀中的各項儀式,從初獻、亞獻、三獻,到監禮、司香、司巾等等,都各有專司,并寫在長長的紙上,公諸于眾。令人汗顏的是,韓國祭孔,仍沿用古代的名稱稱釋奠禮;而中國稱為"祭孔表演","釋奠"一詞,即使在北京和山東也很少有人知道。
香港以孔子的生日作為教師節,雖然沒有釋奠的儀式,但表達了廣大教師對中國的第一位教師、堪稱萬世的師表的孔子的敬意,值得稱道。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4-25泰寧縣認真貫徹落實全省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 2017-04-25將樂縣“五舉措”貫徹落實全省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 2017-04-25尤溪縣多措并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 2017-04-25石獅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地督導工作會議
- 2017-04-25長泰:舉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參與我共享”千名干部志愿服務、萬名市民義務勞動啟動儀式
- 2017-04-25福建省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