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數起涉青少年暴力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名8歲男孩,被11名“閑來無事”的同學圍毆致死,涉事的11名同學都不滿14周歲;網友拍到一組西安初中女生被扒光衣服遭群毆的照片,事件原因非常簡單,只是因為她們互相支持不同的韓國偶像;重慶17歲的花季少女燕子,初中輟學后為了“找錢用”,結交社會朋友多次施暴搶劫小學生錢物,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零六個月;還有一些諸如未婚生子后遺棄、溺斃、賣掉等個案,無不讓人感到心痛不已。
痛定思痛,我們無疑有必要追問和反思,為什么青少年暴力事件呈多發趨勢?又該如何遏制此類現象的發生,給孩子們一個陽光的未來呢?
有道是,少年強則國強。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長,關乎民族和國家的強盛、振興與否。反觀上述個案不難發現,青少年暴力、極端行為的發生,有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青少年心理不健康所致,因而也就需要全社會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心,采取積極的對策、方法,共同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這道社會課題。
具體地說,關鍵要在“愛”、“教”、“凈”三個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那些“問題青少年”的成長經歷表明,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缺少一個有“愛”和會“愛”的家庭環境,有的父母忙于創業,無暇與孩子經常溝通、交流;有的家長常年在外打工,根本照顧不到孩子;有的重視生活上的關心和滿足,而忽視他們的心理訴求;有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更有的,對孩子過于放縱、溺愛,如此等等,往往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礙,形成心理行為異常。家長多關心孩子,善于與孩子交流,及時幫助孩子解開心結,用愛去消除他們不被重視、尊重、理解的壓抑、焦慮、消極心理,顯得極為重要。
很多人認為,當下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根源于教育方面的問題。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家庭教育固然是一個方面,應試教育體制下片面追求升學率、錄取率更是個重要因素。學校教育不但要重視學業成績和生活保障,更要加強心理健康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補上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友愛教育、挫折教育等短板,教會青少年自小懂得尊重、珍視生命、親情、友誼等等,保持豁達、樂觀、進取的心態,遠離冷漠、暴力甚至殘忍。當然,社會心理干預、矯正機制也須積極跟進、完善,有針對性地對特殊群體青少年開展專業性的心理健康輔導。
相關個案表明,成長環境被污染,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動漫、游戲里充斥著暴力元素,打打殺殺只圖過癮;剝衣、拍裸照只圖刺激,校園暴力的圖片、視頻,不時登上網絡之堂。而少年兒童辨是非、識榮辱和自我約束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難免會有意無意地效仿、復制,而絲毫不考慮可能造成的惡果。父親網吧喊兒回家被捅死,奶奶不給零花錢被要命……這些極端個案,足以警示我們必須加大凈網行動力度,凈化青少年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