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孫波表示,孩子無視和挑戰規則是對團體的不適應,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與他人互動。身教勝于言教,父母一定要加強細微情感的交流溝通,以重視孩子的感受來引導他重視別人的感受。
“首領”手狠:把螞蟻的頭一個個揪斷
小何的母親告訴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兒子雖然只有小學五年級,但比同齡人壯實很多,人高馬大的他很快成為夏令營隊伍的“首領”。
趁著夏令營自由活動時間,小何交給同伴們一項“特殊任務”:幫他捉大螞蟻。捉到一群大螞蟻后,讓小伙伴們萬萬沒想到的事發生了:小何逐個捉起螞蟻,把螞蟻的頭拔下來,再把螞蟻頭一個個放到塑料瓶里,同時還露出了笑容。最后只剩一只螞蟻時,他突然收手了,“剩下一個,讓它給其他螞蟻通風報信去吧”。聽到小何的話,同伴們不寒而栗,趕緊把事情告訴給領隊老師。
家長擔憂:孩子鬧著玩時愛掐對方脖子
夏令營領隊老師介紹說,小何與人溝通交流并不存在問題,但就是特別愛動。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手里總愛拎著一根木棍。“他說這是他的‘武器’,我沒收過三四回了,但一有機會,他就會到附近的柴火垛里再挑揀一根更粗的木棍。”帶著一絲擔憂,領隊老師把情況反映給了小何的家長。
小何的母親說,小何平時還算聽話,并不是老師眼中的“麻煩人物”,但他性格比較獨,即使作為家長,有時也捉摸不透他的心思。“他平時和小朋友鬧著玩,下手都挺重,一激動就會掐著對方的脖子。我制止了幾次,不過他還是板不住。”作為教育工作者,小何的母親也很苦惱。
專家觀點:父母應引導孩子重視他人感受
沈陽都市綠洲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孫波表示,大多數人兒時都捉過螞蟻、蜻蜓,這種現象很普遍,因為孩子內心本能地具有攻擊性,但受到社會現實等約束不會真正去做。不過小何的行為已經具有暴力傾向。這種叛逆實質是他對團體的不適應,他在團體中無視和挑戰規則,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與他人互動。
孫波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家長對他的過分溺愛或消極忽視造成他的任性;二是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這種沖突造成孩子內心混亂,轉而攻擊小動物發泄。
孫波建議,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自我獨立意識增強,但又離不開父母。這一階段,父母一定要加強細微情感的交流溝通,用重視孩子的感受來引導他重視別人的感受。“身教勝于言教,父母心理健康狀態、家庭教育理念的整合很容易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