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的持續擴大,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子女留在農村學習和生活,成為留守兒童。據今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有農民工2.69億,比上年增長2.4%。全國婦聯2013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多達6102.55萬人,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比5年前增加約242萬人。
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農村教育的相對薄弱以及社會保護力量的不足,留守兒童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留守兒童的教育保護問題十分凸顯,安全事故、意外傷害、被侵犯甚至違法犯罪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事件的不時發生,不僅給某些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帶來了傷害和不幸,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全國婦聯的研究數據顯示,12~17歲農村留守兒童所占比例為29.62%,超過1800萬。據有關方面研究,這一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的教育保護問題最多、也最為突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原因是他們進入了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極為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人的身體發育完成,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由于身心的劇烈變化,極容易出現疑惑、叛逆、躁動、焦慮等心理。處于青春期的人,最需要關愛和教育引導。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青春期教育的缺失、缺位或者不當,都可能給人的健康成長帶來某種不利影響,進而造成成年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及障礙。
有研究者指出,青春期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缺少必要的青春期發育知識,對性及生殖健康知識不了解;尚未形成端正的青春期健康態度,一定程度上對自身成長發育抱有煩惱、擔憂等負面情緒;同時,缺乏自我保護和防范意外傷害的能力。這跟農村留守兒童的青春期教育的現狀是分不開的。調查發現,由于與父母分離,青春期的留守兒童很少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指導,他們平時跟同伴、教師的交流也很少。很多農村學校既沒有開設青春期教育方面的課程,也沒有專門教師。很明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青春期教育還非常薄弱,在個別地區甚至是空白。
要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需要健全和完善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機制。各地黨委政府要進一步重視,增加投入,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履行責任,加強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增強社區教育和社會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首先,各地黨委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領導,全面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區和社會教育的作用,通過建立示范點、建設農村社區兒童教育保護中心等,組織專門力量和專業人員,對留守兒童開展專門服務和專門教育,引導兒童的閑暇生活,傳播社會正能量,讓廣大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其次,要進一步強調父母的責任,加大對留守兒童家庭的幫助和支持,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幫助父母履行教育職責,發揮好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再其次,學校應根據留守兒童成長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青春期教育課程,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把育人擺在首位,在幫助留守兒童成人的基礎上成才。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