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元宵,從年節的氛圍里抽身出來回頭看,我覺得有種“對比”很有意思:一面是春節出門旅游“過年”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潮流往年也有,但今年似乎尤其明顯了。連蝸居在遙遠的小山村過年的我,都聽到了周邊不少風景區大年初一人山人海的消息。傳統里走親訪友的節日,有越來越不“傳統”的過法。另一面呢,是拜年訊息里、網絡的年節專題里,相關的古詩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親朋們聚在一起時,看電視上的詩詞大會都看得津津有味。再擴展些看,每到傳統的節日、節氣之時,聚合相關主題的古典詩詞,總是傳播率最高的。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的味道卻是越來越濃了。
把這兩種趨勢放在一起,再來看古典詩詞的重新“流行”,其實真是個特別有意味的事情。這個“流行”,倒不是指寫舊體詩的人越來越多,而是說人們對已經成為經典的古典詩詞的體味,越來越日常、自然。我們的生活方式似乎是越來越“前衛”了,卻又似乎更能夠理解與珍惜那些古典的、傳統的表達了。這種并存,矛盾嗎?
年前讀詩人西川的隨筆《唐詩的讀法》。文章里提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采取何種態度閱讀古文學,“究竟是把古人供起來讀,還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古人的同代人來讀”。這位當代詩人在文章里當然很明顯選擇了后者,“理解古人和理解我們自己同時進行”。我倒覺得,古典詩詞的重新“流行”,其實正有西川所說的這種“同時進行的理解”的功勞。越來越多的人讀古典詩詞,未必是把它們當作文學的經典,而是因為這些詩詞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與面對眼前的生活。惟其如此,古典詩詞的“流行”,才能超出文學與學術的范疇,成為大眾文化中自覺“消費”的一部分。
西川說,“從今天的角度總體看來,唐人寫詩,是充足才情的表達,是發現、塑造甚至發明這個世界,不是簡單地把玩一角風景、個人的小情小調”。我想其實可以借用他的說法來理解今人讀“唐人詩”的流行。我們或許正在無意識地到達這個階段——大家開始有更充沛的精神來“發現”生活的世界,而不是沉溺于簡單地把玩風景與小情小調,我們開始更自信地理解和吸收一切合適的養料,包括那些產生于千百年前的古典精華。到這個階段,古人不再是簡單供奉的對象,而是和我們并肩面對生活的同行者。
“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說的,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虞金星)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4-25泰寧縣認真貫徹落實全省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 2017-04-25將樂縣“五舉措”貫徹落實全省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 2017-04-25尤溪縣多措并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 2017-04-25石獅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實地督導工作會議
- 2017-04-25創城進行時丨長泰:舉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參與我共享”千名干部志愿服務、萬名市民義務勞動啟動儀式
- 2017-04-25福建省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