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亂眼:上海特色書店競相“綻放”
在上海青浦的水鄉古鎮——朱家角,近日悄然冒出了一家文藝氣質的小書店,名喚“角里”。顧名思義,書店面積精巧,安靜棲居于水鄉的一個角落。但吸引眼球的是,這個小小的書店只售賣一種圖書,定期更換種類。
愛書人都知道,角里書店“只賣一本書”的模式,效仿的是日本東京只有50平方米的著名書店森崗。不過,只賣一本書的實體書店也能生存,這就有賴于商業機構的助力。朱家角新開發的商業地產對書店給予了優惠租金扶持,它正需要像“角里”書店這樣能吸引游客留下來、慢下來的文化空間。
上海實體書店新品牌——大隱書局卻是大隱隱于市,都選址于上海最繁華的地段。大隱書局的創始人劉軍這兩天忙得連坐下的時間也沒有:4月21日和23日,大隱在巴黎春天商場和黃浦區文化中心一口氣連開兩家分號,盛況無二。
實體書店正在上海迎來春天。來自浙江的博庫書城、北京的蒲蒲蘭、重慶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幾又、廣州的方所、江蘇的大眾書局……全國各路諸侯正在上海攻城略地、加速擴張,試圖抓住實體書店復蘇的黃金機遇。
互聯網經濟加持,實體書店真正轉型
僅在幾年前,實體書店還接連采取撤退收縮戰略,讓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發出“拯救書店”“拯救閱讀”的痛心呼聲,緣何轉眼間已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記者觀察發現,這一輪實體書店復蘇,從形態上已經迥異于單純賣書的傳統書店,較之進化了N個版本,且無論從特色、風格、氣質、定位上,都有獨到之處。
在上海,有的書店以氛圍取勝,堪稱“書店+咖啡館”;有的書店以“最美”聞名,已經成為游客熱門取景地標;有的書店精選文創產品,步入其中,琳瑯滿目的文創衍生品自然散布于書籍之間,猶如精品買手商店;也有書店形似傳統文化會所,擅長花藝、茶道、精致飲食。24小時書店、電影主題、女性主題書店……各類細分需求的小眾化書店也大行其道。
不過,實體書店特色雖異,卻也有共性,就是從“單純賣書”轉向“文化體驗”和“知識分享”,吸引人流積聚人氣,成為城市文化的“熱點”和“興奮點”。書店背后的商業理念,已悄然轉換為互聯網時代的體驗經濟與分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