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貸凸顯信義的“含金量”
銀行放貸有其自身的經營要求,必須遵循市場規(guī)律,瞄準成長型、守信用的市場主體。在道德無價的傳統(tǒng)觀念里,以“信義”為抵押物,按照銀行業(yè)的經營策略,這并非什么稀罕物,實則看中的就是“信義”兄妹的信用價值。正是有了“信義”托底,還款風險小,又有一定的利息收入,銀行又何樂而不為呢?然而道德信貸第一單的社會意義遠非如此。當前,雖然正能量是主流,但仍有不少人覺得講誠信沒什么用,認為過分講誠信容易吃虧,不如看時機甩點小聰明,打點擦邊球。有人并非刻意不講誠信,只是在“吃虧”的心理暗示下,便放棄了原本應該堅持的做人原則。基于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道德信貸為“信義”買了單,向社會亮出品德無價的社會價值,其示范引領的意義和影響都將是深遠的。
道德的價值是無形的,“信義”的精神是無價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需要社會有形價值的支持,才能使“信義”這樣的道德行為彰顯其精神層面的價值。何以彰顯其價值?唯有順應民意期待,得到社會認可,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應的物質保障,使無形價值被賦予能夠感知的價值認同,這樣的價值才顯得真實,才在廣大公眾眼里更有感。
從子貢讓金的典故并結合社會現(xiàn)實不難看出,一味的讓道德脫離利益基礎,有時會適得其反,如果不能讓講誠信的人、有道德的人過上體面的生活,不能讓“好人”擁有必要的物質保障,又怎么能夠帶動引領更多的人去講誠信、爭做“好人”呢?
金融機構賦予道德以明碼標價,正契合了“好人有好報”的傳統(tǒng)文化,也能通過這種示范效應,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誠信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不僅被文化所認同,而且能夠帶來更多的無形利好,讓“好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崇德向善”的獲得感。(馮德利)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
- 2017-04-20邵武市拿口鎮(zhèn):開展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簽名活動
- 2017-04-20浦城縣精心組織學習全省推進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
- 2017-04-20石獅市召開全市河長工作會議 推動建設生態(tài)文明
- 2017-04-20平潭開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務活動
- 2017-04-20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 讓廈門更美好
- 2017-04-19微矩陣丨泉州:創(chuàng)文明城工作考察組赴張家港學習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