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欠水(左)幾乎每周都會去楊清福家探望。
文明風4月14日訊(通訊員 王敏霞)他,年過七旬,靠一輛自行車,走遍了全縣295個建制村1270個自然村,風雨無阻進村入戶,扶殘助困;
他,榮譽加身,卻本色不改,不吃群眾一頓飯,不喝群眾一口茶,用樸實深入的作風,貼近群眾,深得信任;
他,滿心赤誠,懷揣深情,走訪群眾4.3萬多人,累計捐資達17萬多元,卻沒錢買集資房,他用一名51年黨齡老黨員的不懈堅持,詮釋著責任和擔當;
他,堅守著信念,惦記著民生疾苦,困難中堅持和群眾在一起……
他,就是惠安縣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全國最美志愿者陳欠水。
只有好作風,才能服務好群眾
2006年,下鄉352天;2007年,下鄉341天;2008年,下鄉343天;2009年,下鄉335天;2010年,下鄉334天;2011年,下鄉339天……一輛自行車,一個行軍水壺,一件雨衣,這“三件寶”陪伴了陳欠水20多年。這三個老物件,陪他起早貪黑,陪他風里來雨里去,陪他走過了惠安大地上的每個村莊,哪怕周末和節假日,也不曾停歇。
有一年,當時在殘聯工作的陳欠水到20公里之外的張坂鎮蘇坑村調查摸底殘疾人情況。當天一大早,他就照例帶上“三件寶”出發了。不料下起了大雨,他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走訪了20多個殘疾人,將詳細情況一一登記造冊,直到下午4點多,他才到餐攤上吃上一碗面條當午飯。想到四公里外的門頭村還有幾戶殘疾人,“干脆就一起調查完”,陳欠水又騎車沖進雨中……看著渾身濕透的陳欠水,陪同的村干部都看不下去了,建議他先住在村里,第二天再接著走訪。但陳欠水怕給群眾添麻煩,堅持工作到晚上11點半,直到把情況摸了個透。黑燈瞎火中,他獨自騎行在滿是泥濘的土路上,回到家時,已是第二天凌晨1點多。滿心焦急的老母親和妻子依然等在客廳里,晚飯已數不清熱了多少遍。
20多年來,陳欠水騎著一輛老式的自行車,總行程累計超過23萬公里,走訪群眾4.3萬多人,全縣1.8萬名殘疾人,他走訪了1.6萬人,累計捐資達17萬多元,但自己卻沒錢買集資房。
這些年,陳欠水一直堅守著一個原則,不吃群眾一頓飯,不給群眾添麻煩。他常年隨身帶著一個軍用水壺,別說吃飯,他連茶水都沒喝過群眾一口。陳欠水下鄉走訪,吃飯都很隨便,路邊攤上一碗面就打發了,有次攤位老板娘認出他,看不下去說:“你對別人那么慷慨,自己卻連碗湯都舍不得點。”
如今,陳欠水出門還是“老三件”,很多人覺得他的作風老派。對此,陳欠水說:“和群眾打成一片,是服務群眾的基礎。沒有好的作風就沒有好的服務。”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4-14廈門市主要領導調研全國文明創建工作
- 2017-04-14廈門市各界積極踐行《廈門會晤市民文明公約》
- 2017-04-13邵武市委文明辦:主動發揮職能作用,開展“文明創城百日攻堅戰”主題活動
- 2017-04-13“助力廈門會晤 做文明有禮小東道主”主題活動昨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