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名作者陳亞珊說,這雖是幅臨摹作品,但是仿作的難度很大,由于原畫對細節描繪比較模糊,需要下大功夫來創新補充這些細節。“就拿發飾來說,我們翻了很多唐代工筆畫圖集,從中挑選出符合人物身份的紋飾。”陳亞珊說,畫中,貴婦的發飾以鳳凰紋樣為主,小姐頭戴牡丹點綴著通透的寶石,就連大小丫鬟的發飾也有所區別。 為什么取名“依戀丹青”?作者之一王瑤告訴記者,“丹青”是中國畫的代名詞,她們因喜愛工筆畫而結緣,便起了這個名字。2013年,福建老年大學開設了工筆畫班,王瑤擔任老師,其他6名阿姨都是她的學生。這是第一屆工筆畫班,開辦之初不少人都不看好。“工筆畫需要非常細節的描繪,頭發都要一根根畫,非常費神,所以很多人覺得老年人是不可能學會的。”王瑤說。 越不被看好,越要做出成績。2年時間,這些阿姨從零基礎到能獨立作畫,還在畢業時舉辦了一個畫展,這讓很多人驚訝不已。 春節前,阿姨們開始創作《蘭閨雅集圖》,從年尾到年頭,她們風雨無阻沒有中斷過。作者之一周荔家住五四北,離夢山社區最遠,她也是“依戀丹青”中年齡最大的成員。“即使天氣不好,我也會坐半個小時的公交車過來,因為真的太喜歡了,一拿起就放不下啊!”她說,在家時都常常惦記著這幅畫,總想著怎樣畫才能更好地展現明暗,體現層次。 “畢業后,我們經常聚在夢山社區服務中心練習,老師就提議我們一起畫,博采眾長,這才有了這幅《蘭閨雅集圖》。”作者之一羅婉容說,大家不僅利用見面的時間相互學習,還充分利用微信群取長補短,“誰要是有什么新作都會拍下來發到群里面,讓大家提意見,簡直都成了畫癡。” 8日,這幅《蘭閨雅集圖》終于完成了,阿姨們小心翼翼地將畫從木板上裁下,用沾了水的毛筆浸濕邊角上用于固定的膠帶,慢慢揭下,再把畫懸掛在墻上,等待裝裱師來取。過程中,她們圍聚在一起,一邊欣賞一邊點評。記者發現,她們專心致志而又怡然自樂的神情,就像畫中幾名在品畫的仕女一般,那么和諧、那么溫馨,讓人心生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