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日益臨近,文明祭祀、掃墓祭祖,成為千百年來國人傳統行為和不變的人文情懷。事實如此,中國素為禮儀道德之邦,作為民俗與道德的載體,清明節是不僅是寄托哀思、懷念先人的日子,更是弘揚傳統美德、敬重傳統文化的節點。由此,在清明節來臨之際,孝與敬的意義更凸顯非凡:孝,文明祭祀;敬,敬重文化;以傳統文化滋養文明祭祀行為,用文明祭祀弘揚傳統文化,孝與敬才是清明的價值原點。
孝,本意為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孝是愛的重要源泉、孝體現對父母的尊重、孝體現倫理的美德。孝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華夏傳統文化之精髓。清明祭祀,正是孝道體現:一則寄托后人對先輩哀思之情,二則為自己的后人樹立良好的榜樣。盡管如今文明祭祀的形式日益多樣,但其根本宗旨都是通過一種方式讓孝道融于道德,讓先人與自己、自己與后人通過孝道美德的橋梁緊密相連。
敬者,肅也。從社會角度而言,清明節是民俗文化節日的基點,有著獨特的東方魅力。過清明節,不僅是個體行為,更是國人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清明節里有很多民俗活動:踏青、掃墓、插柳、斗雞、放風箏……清明民俗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特色和民族內涵,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從更深層面來說,過清明節,更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敬畏、敬重、敬仰,必能引導民眾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感才更強。
過清明要把孝與敬融為一體。孝者為私,個人文明祭祀、掃墓祭祖,用美德教化于后人,教化于身邊人,去引導全社會人見賢思齊、明德惟馨,共同學習領悟、躬身踐行仁心的崇高孝道美德,讓孝道薪火相傳;敬者為公,敬畏民俗、敬重文化、敬仰美德,通過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提倡以傳統文化節日為載體,從民俗中樹立文化自信,正是今天過好清明節日全新時代內涵所在。
過清明,要把孝與敬立體化。分開來看,孝體現為個體,是傳統文化衍生出的美德價值;敬注重為整體,是美德哺育的自覺行為。當孝與敬立體化,視孝道為立人德之底線,視文化為精神血液,公私一體,必能讓人們感受到孝道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弘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更積極的社會意義是民眾在人格及精神上的涵養及升華后,更為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國人的文化土壤。
過清明,要尋找挖掘節日的價值原點,把孝與敬結合起來,清明節才更具中國色彩和東方味道。(南曉岸)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4-07仙游縣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綜述
- 2017-04-07尤溪縣大力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4-06臺江區開展清明古禮祭先賢活動
- 2017-04-06明溪各級文明單位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4-06惠安縣四舉措扎實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4-06廈門舉辦清明民俗匯演 用新穎方式呈現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