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民筑山寨對抗朝廷 村中后山山頂,一座四方形的石墻矗立在荊棘之中。墻高近3米,厚約2米,依稀還可見到跑馬道。這就是早已荒廢了的長坑山寨,面積約600平方米,寨墻雖保存完好,但寨門已經坍塌。 長坑村現保留有長坑山寨、天池尖山寨、九坑山寨等3處山寨和三戰嶺關隘、亭隔關隘等2處關隘,它們均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間,是當年棚民聚眾反抗朝廷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清史稿·食貨志一》載:“棚民之稱,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各山縣內,向有民人搭棚居住,藝麻種菁(一種用于提取染料的植物),開爐煽鐵,造紙制菇為業。”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大批來自漳州的流民來到長坑,搭棚種菁。至明萬歷年間,朝廷禁止棚民上山墾殖,要求他們解散還鄉,引發棚民不滿。汀州(今龍巖)人邱滿率萬余棚民公開對抗朝廷,建山寨抵御官兵清剿,并在各重要路口險要處修筑關隘把守。這些山寨都建在山頂,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官兵久攻不下,帶隊將領束手無策。后來,軍中一師爺建議圍而不打,這一計果然奏效,3個月后,缺乏糧草的棚民餓死大半,余部遂作鳥獸散。棚民撤走后,山寨也被后來的村民用于防御土匪、流寇,但也很快就廢棄了。 狀元第一人創造奇跡 地處深山絕頂的長坑村,還曾創造了“狀元第一人、祖孫七進士”的科舉奇跡。奇跡的創造者就是蕭國梁和他的族人。 蕭國梁故居在長坑村附近的一個小湖泊,名為鯉湖,湖畔半山坡處就是蕭氏故居,今只遺殘垣。 說起蕭國梁,當地人至今津津樂道。相傳蕭母懷蕭國梁時,有梅花鹿沖進屋里求救,蕭母忙把鹿藏好后往外走,就見一獵人匆匆趕來,問是否見到一只梅花鹿。蕭母隨手指了個方向,獵人遂快步追去。等獵人走遠,蕭母再回屋,用紅頭繩系住鹿角,把鹿放走。 轉眼,蕭國梁周歲了。這天,親朋好友都趕到蕭家為他“祝周”。忽然間,不知從何處竄出一只梅花鹿,快速來到坐在椅轎的蕭國梁面前,用鹿角頂起椅轎,連人帶椅沖出門外。蕭國梁家人及親朋見狀急忙去追,只追出不遠,只聽身后“轟”的一聲巨響,整座房屋倒塌下來。梅花鹿隨即前腿跪地,放下蕭國梁,跑入山林間。蕭母恍然悟到,這是當年所救之鹿來報恩救人的。 見此情景,鄉人皆言此童日后必成大器,有精通五行者告知須找一吉地蔭庇,于是家人遵囑抱著蕭國梁一路前行找尋。一路上,蕭國梁總是哭鬧不停,走了四五里路后,來到一處山坳中,他突然停止哭鬧。眾人見此處山峰秀美,群峰環繞處又有一泓如平鏡似的大湖,眾人認定這就是吉地了,于是在此搭屋居住。 及長,蕭國梁專心讀書。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蕭國梁擢進士第一(即狀元),成為永泰史上第一個狀元郎。此后,蕭氏家族文風大盛。史料記載,從乾道八年(1172)至淳祐元年(1241年),有蕭國梁從兄蕭說,從弟蕭國馨、蕭國鈞,蕭國均子蕭轙、蕭國梁從孫蕭涓等七人接連高中進士。此外,蕭國梁之后的連續兩科狀元,都由永泰縣的鄭僑、黃定奪得,這樣的科舉奇跡千古僅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