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晚,南昌兩位市民許諾、應維雨上演火海救人的一幕,引發了社會各界點贊。江西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得知二人的見義勇為事跡后迅速行動,決定授予許諾、應維雨“江西好人”稱號,并第一時間向中央文明辦有關部門匯報增補許諾、應維雨為3月份“中國好人榜”候選人。 (據江西文明網報道)
對于江西的這一做法,筆者要為其點個大大的贊。好人,是這個社會最為寶貴的鮮活的道德資源。獎勵好人,就是對道德的鼓勵;保護好人,就是對道德的呵護;禮遇好人,就是對道德的禮敬。
中國人歷來崇德向善,講求禮儀、注重道德、追求文明、善待文化。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樹立并養成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尊者愛幼、見義勇為等優良的品德和習慣,也都把“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圖回報”作為一個道德判斷的標準。這對于做好事的人來說,當然是合乎情理的價值理念。畢竟我們做好事的初衷,應是自發自愿的,而非利益的驅動;我們做好事的目的,是為解他人之困,而并非帶有某種功利,否則也違背了善行善舉的本意。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好人好事的理解也在與時俱進。作為做好事的好人來說,不留姓名、不圖回報自然是沒錯的,但作為受助者、作為政府、作為社會其它成員而言,則不應僅僅停留在感動和宣傳的層面,更應多一份思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理解。除了“做好事不留名”,我們還有“好人有好報”的道德情懷和理念。好報不會從天而降,好報來自全社會成員的幫助和給予。何為好報?一切宣傳、獎勵、幫扶等形式上的物質和精神禮遇都是一種好的回報。
禮遇好人,就是揚善。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很多好人的生活還很貧苦,有很多好人因為幫助他人而身落殘疾,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們因為幫助他人而使自己的小家庭陷入危境。對于這些不幸的現實,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社會組織,都應發揮各自力量,去幫助好人擺脫貧困,早日走出陰霾,重建生活的信心,重拾生活的美好。如果在好人善行義舉的感召和帶動下,其它人都能奉獻愛心、反哺好人,這就相當于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你幫我、我扶你、你我互助、人人互幫的良好的道德環境和友善氛圍,也就達到了“揚善”的目的。
禮遇好人,就是進步。當今社會提倡“以人為本”,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都日益講求“人性化”。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處處都體現著對于“人”的關懷。好人,作為這個社會的道德典型,小到對他人給予幫助、大到對國家作出貢獻,更是我們要關懷和呵護和對象。讓好人流血又流淚,這樣的社會呈現得是冰冷和淡漠,不是我們要建設和追求的。文明進步的社會應該是為好人止血、為好人拭淚的社會,幫扶好人,正是這種文明與進步最直接的體現。不要小看幫扶之舉,它所透射的是國人思想和治國理念的進步。
禮遇好人讓我們看到了全社會在對待好人善行義舉這件事上的態度,這種姿態令人欣慰。但贊同并鼓勵好人有好報的同時,我們也絕不應糾結于回報的內容、形式和多寡,一切有形和無形的回報,都是對好人精神的一種獎勵,都是對道德情操的一種頌揚,這才是我們要傳承和弘揚的真諦。 (新小平)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3-28讓文明城市因特色而“聞名”
- 2017-03-28拒絕校園暴力 讓文明友善成為常態
- 2017-03-28廈門 文明擦亮這座城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3-27微矩陣丨閩清:開展“文明祭掃、生態安葬”殯葬改革移風易俗宣傳月活動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