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CBA球員劉哲男扶倒地環衛被指撞人,終因監控記錄洗清嫌疑一事贏得眾人點贊。難能可貴的是,劉哲男并沒有因此遭遇而感到后悔,相反他對社會抱以理解與寬容?!皥蟀傅娜丝赡芤彩呛眯模皇菦]看到事情經過而已……下次遇到這種事我還會去幫忙”。(3月19日人民網)
近些年來,老人摔倒無人攙扶的現象屢見不鮮,已經成為輿論場極為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成為社會道德建設中比較棘手的問題。人們之所以“不敢扶”“扶不起”,根本的原因是怕被假摔者訛詐,怕給自己“惹麻煩”。一時間,熱心幫扶者變少了,幫助別人的步伐變得遲疑了,社會也變得冷漠了。
此次,作為CBA球員的劉哲男,是一個公共人物,在扶倒地環衛被指撞人事件中,雖然被傳是誤解,但在警方通過調取監控給劉哲男還了清白,再次給“扶與不扶”的話題畫上一筆不和諧的色調。但是,劉哲男為善的執著讓我們敬佩,他明確表示,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是會主動扶一把。然而,塑造全社會熱情幫扶的氛圍,不能僅僅靠個人的覺悟,社會需要更多的幫扶者,這需要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共同努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救死扶傷責任,逐漸被一些現代道德譴責所淡化。作為一個普通路人,日常生活中路見不平,能否做到拔刀相助,已經不是道德品質能夠解決得了的。尤其是在全面法治社會進程中,各行各業都講依法辦事,諸多的問題都應依照法律規范來實施。作為路見不平,是否需要有法律機制來提供保障,就是一個值得考量的問題。
這些年,一些地方相繼出臺了地方規章,用于保護“扶人者”的利益。而事實上,地方出臺的條例再多,也只能是在本地區可以發揮效用,對于其他地方,老人摔倒仍然會陷入無人扶的困境。就在剛剛過去的18日,公安部網就《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條例(草案)》向社會征求意見,這是以國家法律的形式支持義見勇為的行為,從法律機制上鼓勵公眾敢于做好事、行善事,大力推動社會正能量建設,這對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習慣是十分有利的,也是向社會一種信號,只要是見義勇為的行為,都要大膽去做,不要害怕被訛。
另外,倡導人們做好事,敢于見義勇為,城市管理部門在道路監控設施建設上,還要不斷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讓整個城市道路都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中,不能留有任何的監控死角,避免一些人想鉆法律制度的空子去訛人。其實,不管是法律機制還是社會監控力量投入,都只是一種輔助機制,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增強公眾的道德建設,讓公眾敢于承擔起社會責任。也只有敢于擔當勇于奮斗,在同胞遇到困難的時候沖上去扶一把,社會才會更溫馨,民族復興才會更有底氣。
“扶老”是一種道德,更是一種公共美德。但是,要把這種美德變成人們的一種習慣和自然,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尤其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把這種行為當作一種強烈的責任和擔當。因為“能扶敢扶”不僅是一種道德,更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不僅關乎社會和諧,而且關乎城市溫度、文明形象和宜居水平。(林志干)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3-28讓文明城市因特色而“聞名”
- 2017-03-28拒絕校園暴力 讓文明友善成為常態
- 2017-03-28廈門 文明擦亮這座城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3-27微矩陣丨閩清:開展“文明祭掃、生態安葬”殯葬改革移風易俗宣傳月活動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