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國家旅游局網站消息,國家旅游局日前對《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改,修改后的《辦法》明確,“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信息保存期限視游客不文明行為情節(jié)及影響程度確定,期限自信息核實之日起計算。 (據(jù)中國新聞網3月14日報道)
近年來,國家在文明旅游這件事上花的心思、下的功夫不可謂不多。從2015年《國家旅游局關于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的公布實施,到2016年修訂形成的《國家旅游局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再到今年的又一次最新修改,國家在法律和制度層面對文明旅游的規(guī)范和管理越來越細化、越來越精準。這既是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的需要,更是國家法治化進程中科學和進步的體現(xiàn)。
也許有些人在看過《辦法》之后,會覺得旅游本是公民個人的私事,何必上升到國家法律法規(guī)層面進行約束和管理?其實不然。旅游本身雖是公民的個人行為,但其客觀上所產生的作用和帶來的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個人范疇。特別是在國家實力日益增強,知名度和影響力日漸提升,國際間交流和往來愈加頻繁的時代背景下,旅游更是關乎文明、關乎國體的大事。
文明旅游事關個人修養(yǎng)。往小里說,文明旅游檢驗著公民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一口痰、一張紙、一行字、一聲吼……臟得是環(huán)境,黑得是自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僅僅裝扮了自己的外表,而忽視了內在的修養(yǎng),那種美膚淺而低俗,再華麗高貴的包裝也禁不住一口痰的大打折扣。道德上被扣分、品行遭詬病,這是千金萬銀都買不到、換不回的。所以,別小看旅游過程中的言行點滴,它如同一面“照妖鏡”,會把你的內在品德照得通透無遺。
文明旅游事關公共文明。公共文明是精神文明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xiàn)。我們每個人在外出旅游時,都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作為公共環(huán)境中的一份子而存在。我們所到之處皆為公共場所,所行之事皆會影響公共環(huán)境,因此,注重自身的文明行為就是對公共文明的尊重和敬畏。一直以來,“空鬧”“不守風俗”“排隊無序”等不文明行為之所以引起民憤,就在于這些行為不僅僅體現(xiàn)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缺失,更破壞了所到旅游地的公序良俗。損害公共文明,自然引發(fā)公憤。
文明旅游事關國家形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走出國門,以旅游的方式開拓視野、豐富生活,這其實也是國家間增進了解、加強友好的重要方式。每個走出國門的人,都是一張張“中國名片”,把中國的文化和精神帶到世界各地。因此,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不再僅僅是個人行為,而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習慣。每一句“到此一游”、每一次“攀爬拍照”,留下的是有形的文字圖像,丟掉的卻是無形的文明素養(yǎng);貪圖了個人的一時喜樂,折損了國家的文明形象。這其中的得與失,不言自明。
文明旅游無小事,每個人都是一道游走的“風景”,這風景的美與丑,既取決于財力的多寡,更取決于德力的厚薄。旅游作為傳播中華文化、展現(xiàn)國民素質、提升國家形象最接地氣的傳播方式,始終將“文明”作為第一要求和基本準則是明智之舉。當然,良好的修養(yǎng)不是一天養(yǎng)成的,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全民合力,不能任性越矩。 (文新)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