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區2017年春節以多彩民俗活動涵養鄉村文明新風尚
2017-02-23 15:09:38 來源:文明風
核心價值觀宣傳方陣 為推動全區鄉村精神文明和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健康向上、風清氣正的鄉村文明新風尚,建陽區利用春節、元宵群眾性民俗活動集中開展的時機,將十八大精神、核心價值觀、“八不”行為規范、市民基本道德規范、鄉村文明建設等宣傳主題溶入到民俗活動中并貫穿始終,使春節、元宵民俗活動成為宣傳十八大精神、核心價值觀、“八不”行為規范和鄉村文明新風尚的大舞臺。黃坑鎮的 “元宵燭橋燈”活動,起源于宋代,燭橋以“板”為單位,板長2米,板上各固定3盞制作風格、工藝、尺寸相近的元宵花籃燭燈,將核心價值觀、“八不”行為規范、鄉村文明建設做為燈面內容,由4節12組120板組成燭橋,一共365盞燭橋,象征著365天平安祥和風調雨順。每戶派出一名青壯年成員,400多名村民肩扛手抬的燭橋燈組合,連接成延綿數百米長的燭橋龍,走街穿巷,祈福新年、宣傳鄉村文明建設、傳播民俗文化,吸引十里八鄉的數千群眾前往觀看;水吉鎮正月二十一祖公老佛廟會是周邊群眾一年一度的重大民俗活動,除了傳統的老佛出游、舞龍、旱船等傳統民俗節目表演,今年增加了核心價值觀、省級小城鎮、美麗鄉村、鄉村文明建設等民俗表演隊伍,讓周邊鄉鎮以及省外、周邊縣市遠道而來的2萬多名觀眾暢享一場鄉村文明的文化大餐;童游街道正月二十五的倪王“高照燈”是建陽農歷春節民俗活動的收官之作。被譽為八閩第一燈、建陽花燈之王的倪王高照燈起源于明朝,巨型紙燈高13米,重200多公斤,由12組燈箱和三組旋轉頂燈相接而成,上掛36盞神態各異的花籃子燈組成大型“高照”,豎燈時需要30人同步操作,場面尉為壯觀。從正月十五起至正月二十五,村民在倪王廟前搭臺唱戲、載歌載舞、舉辦各種民俗表演活動,正月二十五達到高潮,每年都吸引周邊近萬名群眾踴躍觀看。(南平市建陽區委文明辦供稿)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