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圖書博覽會上,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書局編審程毅中拿起自己的手機,對著一個二維碼輕輕一掃,將《中華經典古籍庫》第四期推送上線。從最初的一家出版社、300種書、2億字,到如今的7家出版社、1200多種書、7.5億字,隨著聯合腳步的加快,古籍出版的“大數據”時代越來越近了。(2月13日 《光明日報》)
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作為文明傳承的最重要載體,對于古籍的整理、編輯和出版對于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目前的古籍整理,大致包括選擇底本、影印、校勘、輯佚、標點、注釋、今譯、索引、序跋和附錄等十個環節,環環相扣,要求嚴格。同時古籍整理還面臨整理學術與出版隊伍相對分散、缺少統籌和系統性規劃、出版周期長、出版物市場小等限制性因素,因此古籍整理的工作難度相當之大。
由中華書局牽頭推動的《中華經典古籍庫》項目,至少要收入3000種高質量的古籍經典,把新中國成立以后主要的古籍整理圖書都囊括進來,這個目標非常遠大。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依靠傳統的整理與出版方式顯然是不行的,僅憑中華書局一家之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如今,選擇將《中華經典古籍庫》項目數字化,并聯合鳳凰出版社、齊魯書社等多家有實力的出版社進行資源共享、項目共建,探索出了古籍整理與出版的一條新路。
建設古籍“大數據”與中央對于古籍整理的指導精神是相符的。2016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評審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劃出了“十三五”期間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點,其中將古籍數字化作為“五大重點工作”之一,提出要基本建成整合30億字規模的國家級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平臺。如今,《中華經典古籍庫》項目已經收錄1200多種書、7.5億字,正在朝著這一目標邁進。
建設古籍“大數據”的好處是多樣的。首先能夠集中各方合力,破解單家出版社單打獨斗所面臨的資源匱乏、人手短缺和資金投入等難題;其次有助于減輕出版壓力,降低整理和出版的成本,更加便于傳播,實現統籌和系統性整理;第三則更利于古籍資源的保護,將經典古籍收錄進數據庫,就能夠避免書籍破損、丟失或意外造成的文化資源流失。
古籍特別是經典古籍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既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文明血脈延續的依托,也承擔著文化傳播、文化考證以及收藏價值,是中華文化的底蘊所在?!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國家古籍保護工程,完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定制度,加強中華文化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工作?!背浞终f明國家對于這項工作的重視。建設古籍“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古籍保護工作的必然發展趨勢,更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與擔當,我們要不斷探索可行的方式,保護好中華古籍,延續中華文明的傳承血脈。(文重)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