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元宵將至,無獨有偶,元宵過后不久,西方的情人節也不約而至。一中一西,兩個節日都被人們稱為“情人節”。而中國的情人節頗有爭議,一說是七夕,一說為元宵,更有學者指出三月三更合乎情理。其實具體哪天更具有權威性,只是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并不重要。筆者以為,中西“情人節”的合璧及相互融合,印證了中華文明善于融合吸收的優勢及特點。
中華文明歷來就有吸收外來文化并加以發展的傳統。縱覽中華文明史,有過多次民族及文明融合的經歷,既有漸進性的,又有裂變性的。既有諸子百家的內部融合,也有外夷侵入的外部融合。既有儒釋道法宗教文化的融合,又有經濟、政治、科技領域的融合。而正是因為中華文明能不斷接納新的文化,并為之吸收運用,方能生生不息。而自我尊大,一昧排它的文化及文明,可能盛極一時,卻終將堙沒于歷史的潮流之中。
“湯圓”與“玫瑰”是文化碰撞,更是文明融合。前兩年,適逢元宵節與西方情人節剛好同一天,因此有人戲稱“是選擇一束玫瑰成全浪漫二人世界,還是選擇一碗湯圓盛滿全家歡笑”,甚至笑談“這是一個討論母親和女友掉水里救誰”的千古難題,也不乏有人支招“帶上玫瑰回家吃湯圓”。今年兩個節日之間雖然不存在“撞車”,但湯圓與玫瑰之間,依然有人要面臨選擇。無論是陪父母還是陪女友,無論是吃湯圓還是送玫瑰,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恰是文明、文化的沖突和不斷融合的過程,體現的是個體家庭的疑惑和全民文化的兼容。
中國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的交融,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延續,也促進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出。如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在許多周邊國家沿襲下來,開展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等文化活動。中國的餃子、湯圓、面條、棕子等傳統小吃早已隨著遷徙的華人遍及世界各地。傳統的農歷新年也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慶典。
節日是民族的、傳統的,它是對文化遺產的繼承,承載的是融入國人骨血的傳統理念。同時,它也是世界的,是文化的輸出,是對先人遺澤繼承發揚的自信。“湯圓”與“玫瑰”,我們都不應排斥,而要古為今用、洋為中采,體現中華民族的自信和包容。我們既不舍棄傳遞傳統文化的薪火,又沐浴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才能推動華夏文明進一步發展,共同推進中國夢美好的篇章!(鄧春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