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春節臨近之際,安徽蕪湖各地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進一步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通過文明祭祀宣傳、禁放煙花炮竹宣傳以及開展節日文化活動來倡導市民以環保健康文明的方式歡度春節,樹立文明春節新風尚。(《安徽文明網》2017年1月19日)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特別是在以過年為重要節點的鄉風年俗中,更是體現了散落民間的各種文化傳承。從廣袤空曠的鄉村到高度集中的城市,原有的人居環境和人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市民與村民交錯相間,文化與民俗差異較大。安徽蕪湖正是著眼于這一變化而引起的春節鄉風,聚焦問題,以積極的方式引導和帶動年俗鄉風的與時俱進,在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創新的平衡點上,努力找到新的突破口。
通過“三下鄉”活動弘揚文化傳承。春節除了家人團聚,還寄托了對先人和大自然的感懷與尊崇。不論是供奉灶神爺,還是祭祀先人,這種儀式感很強的風俗,是文化的載體,體現了對生活的敬畏、對故人的懷念。以祭祀明禮,重在承繼先人遺志,從中吸取精神力量,在表達懷念之情的同時,激勵后人振作精神,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傳承好家風、好風尚。這些以春節為重要載體的文化內涵,是“三下鄉”的宣傳重點,旨在通過喜聞樂見的曲藝歌舞等形式,表達對這種傳承的肯定。
通過“三下鄉”活動傳播新的理念。經濟發展帶來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但與此同時,卻并未帶來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矛盾尤其突出,一方面生活好了,但并未必然帶來幸福指數的提高。另一方面,不良風俗大有抬頭之勢,表現在婚喪嫁娶等習俗中,攀比之風盛行,鋪張浪費嚴重。這與當下所應當提倡的生活理念是背道而馳的,通過“三下鄉”活動,就是要讓基層群眾認識到,不能只滿足于物質生活的提高上,還要追求較高品質的生活,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告別過去那些不良的風俗人情。
通過“三下鄉”活動帶去文明新風。歌曲、小品等輕松快意的表演,讓人領受到文明新風的內涵,這正是“三下鄉”活動所追求的。從各地開展“三下鄉”活動的實際效果看,群眾能夠從表演的喜笑怒罵中,領略到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神價值,不該攀比的不去比,不該要的錢不取,虛榮心不是生活的品質體現。特別在過年的節骨眼上,更應像戲上所提倡的那樣,過上清新、快樂、祥和的春節比什么都重要。
一次“三下鄉”活動當然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這種以文化帶動的方式,宛如春風撫面,會借著文化的根基播下文明的種子。不久的將來,新年味、新風尚或能成為生活的主流,在清靜而富有詩意的早晨開始新的一年時,以“三下鄉”帶動文明春節新風的種子就真的落了地、生了根。 (馮德利)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