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17日訊(通訊員 高上釵) “祭祀祠堂”是農村村民及其自治組織寬闊的活動空間,無論是祭祖還是民俗文化活動,都能使他們在精神情感上得以普遍的聯系。大田縣各地農村經過修繕的祠堂共有126座,該縣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在原有“小祠堂·大文明”發揮作用的基礎上,著力發揮祠堂的熏陶育人、教育引導、文化服務等功能。通過弘揚傳統文化、挖掘服務功能、豐富紅色內涵,開展“祭祀祠堂”文明打造行動。
弘揚傳統文化。發揮育人功能,打造弘揚傳統文化陣地。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組織鄉村德高望眾“名人”講述家族故事、修訂家訓族規,開展“家譜、家訓、家風”征集傳唱活動,對道德禮儀、家訓族規進行勸諭和規范。既保留“朔本追源,傳承家風家訓,倡導仁孝禮義”等傳統積極內容,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內容等新時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結合鄉村民俗風情狀況,詳細掌握祠堂廟會、祭祖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規模等,統一收集資料建檔,適時派出文藝演出隊、理論宣講團等隊伍,把中央精神和省、市、縣工作部署,以及中國夢、核心價值觀等主題宣傳內容,融入群眾身邊具體鮮活事例編成故事,利用當地方言,通過圖片展、知識競賽、專題講座、文藝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形式開展主題宣傳教育。
挖掘服務功能。打造農村文化娛樂陣地。堅持把“祠堂文化”建設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相結合,選擇條件較好的建設高氏“瞻城祠”、近期媒體廣泛關注的“肉身坐佛”章公祖師出生地---章氏祖祠等100多座祠堂,開設農村文化活動室,提供圖書借閱、體育健身、棋牌等文化娛樂和體育服務。協調陳氏、林氏、吳氏等20多個姓氏祠堂,成立了鋼管樂隊、舞獅隊、秧歌隊等農村文化隊伍,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舞龍、迎花燈、舞獅、戲曲等文體活動。既解決了農村缺少活動場地的難題,也使祠堂物盡其用,發揮新的作用。
豐富紅色內涵。把武陵鄉林氏家族、均溪鎮范氏家族祠堂,打造成為為“閩中工委舊址紀念館”、“集美第二學村舊址陳列館”,著眼于紀念館功能和價值的延伸,廣泛發動群眾提供革命歷史文物遺跡線索,征集相關文物,改進陳列方式,用生動翔實的文字、圖片和歷史文物,講好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目前,已成為三明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努力向福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邁進。組織紀念活動,每逢重大事件、重大紀念日,依托紀念館廣泛開展黨員團員入黨入團宣誓儀式,舉辦“學雷鋒”“祭先烈”“黨在我心中”等主題教育活動,突出愛國愛黨情感教育。(大田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1-17永安市開展“微心愿 大溫暖”文明親情關愛貧困留守兒童活動
- 2017-01-17省委文明辦領導到福清市看望慰問道德模范
- 2017-01-16【微矩陣】福州:上萬市民齊聚這里......情暖榕城 文明過年!
- 2017-01-16福州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固發展之根 結宜居碩果
- 2017-01-16福州市開展“情暖榕城文明過年”志愿服務活動
- 2017-01-16省委文明辦領導到晉江市慰問道德模范羅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