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航拍泉州古城一角。 王雄 攝
新華網福州1月10日電(王雄)“未來五年,要建設‘海絲’重要門戶城市,實施千年古港復興計劃,進一步活化‘海絲’基因,保護‘海絲’文化遺產,做好牽頭‘海絲’申遺工作。”1月8日,在泉州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泉州市市長康濤多次提到“海絲”。
說起海上絲綢之路,就不能不提泉州。宋元時期,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異國商人紛至沓來。從泉州運出去的是茶、瓷器、絲綢等優勢產品,運進來的則有香料、藥材、珠寶等異域風物。“船到城添外國人”、“市井十洲人”這些詩句,勾畫出當時海上國際貿易的盛景。
泉州的貢獻,在于她在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這個重要節點,以其重要的港口城市地位,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泉州又贏得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新機遇。如何讓流淌千年的海絲基因“活”起來,成了泉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傳承千年的多元文化、閩南文化,是泉州人最美的鄉愁。”康濤說,要用“活化”保護的方式,讓千年“海絲”文化更生動地活在古街古巷中,活在市井生活中,活在旅游經濟中。
過去五年,泉州文化在傳承弘揚中彰顯獨特魅力:當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成功舉辦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海絲”國際研討會、中阿城市論壇,“海絲”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成為國務院確定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牽頭城市,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部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
去年8月底,國家文物局公布共31個遺產點列入首批海絲申遺點,其中泉州有14個,申遺點數量最多,占全國總數近一半。作為“海絲”申遺的牽頭城市,泉州海絲遺產點的文物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正在全面推進。記者了解到,泉州已經編制12處海絲文物修繕方案、獲批施工;編制12個遺產點環境整治方案;設于泉州海交館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展示總中心進展順利,整個展陳設計方案預計于2017年2月1日前完成。此外,泉州首部實體法《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已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多年來,“海絲”文化帶來的寶貴財富正轉化為泉州這座城市的功能、特質和氣場。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引領下,泉州千年“海絲”基因被徹底激活:加快海絲經貿平臺建設,推動泉州綜合保稅區、晉江陸地港、泉州購跨境電商平臺等建設;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主動復制推廣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加快實行“單一窗口”和“三互”大通關;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設立工業園區、開展收購、兼并等各項活動。
數字顯示,2016年,泉州開展了39場泉州品牌“境外行”、“海絲行”活動,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額超120億美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增大的情況下,2016年泉州預計實現生產總值6610億元人民幣、外貿進出口1652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連續18年領跑福建。
目前,泉州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五大千億產業集群,擁有上市公司101家、中國馳名商標152枚。
“今后,要堅持新城聚集,推動環灣規劃建設、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協調銜接,加快建設‘海絲‘新城。”康濤表示,“海絲新城”的概念與泉州保護建設古城相呼應,在做好古城保護利用時,也注重建設新區。
可以預見,“海絲”依然是未來5年泉州建設的重磅工作。“一帶一路”的開放大格局,為泉州城市定位、港口發展、產能合作等帶來更多戰略契合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正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