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老人”江老財的塑像和他住過的簡陋石屋。
筑巢
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
東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通訊員 朱開建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今年1月1日,《福建省濕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對我省濕地的保護與管理來說,是一個里程碑的時刻。
早在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就通過了《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會議強調,“建立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事關國家生態安全”。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源之一,與森林、海洋共同構成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濕地具有多重生態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加強濕地保護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改善人居環境的迫切需要。
我省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河流水道,氣候溫暖濕潤,生物資源多樣,這是濕地形成的天然優勢,目前全省有濕地面積87萬多公頃。今天,我們開辟“走近濕地”專欄,帶領大家去認識這些濕地和濕地上的“居民”,欣賞濕地之美,直面濕地保護中的困境,報道建設、保護、恢復、開發濕地過程中的有關人、有關事。
新年第一期,介紹給大家的是廈門海滄灣的一處重要濕地——大嶼島。
從嵩嶼碼頭乘船,十分鐘后,我們登上了著名的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
大嶼島,位于距離廈門海滄區貞庵村東北海岸約0.3公里的海上,這里是廈門白鷺重要的繁殖地,已建成省級“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現在是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保護區的一部分。
時值冬季,白鷺分散越冬,島上的并不多,間或可見一兩只白鷺或黑耳鳶在高高的樹叢中掠過。從島上遠眺,一輛大型工程車在吹沙作業,一群白鷺撲騰著翅膀,在周圍覓食。保護區管理處主任科員朱開建告訴記者,眼下正在開展海滄灣整治工程,海滄區政府擬將保護區大嶼的灘涂進行吹填,接下來將在保護區灘涂大面積種植紅樹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